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灯笼村里产业“红”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1-13

记者 李星星

春节将至,稷山县杨赵村又迎来灯笼的产销旺季。

杨赵村是远近闻名的文化村,全国有名的“灯笼制作专业村”,灯笼制作已有上百年历史。2008年,杨赵村“传统灯笼制作技艺”被列入运城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尤其是临近春节,杨赵村的灯笼总能得到消费者青睐,也能吸引各级媒体关注。

工人在制作灯笼。 记者 陈方斌 摄

杨赵村的灯笼产业发展史是悠久的、生动的,也是鲜活的,这里有对传统制作工艺的传承,有主动适应市场的创新,有几代人的接力,有适度工业化的尝试,更有带领群众致富的责任。每次到这里,记者都有全新的感受。

传承传统工艺

清晨,山西俊刚灯笼有限公司的灯笼加工车间刚开工,葛引花就忙碌起来。她一会检查钢丝是否稳固,一会看着女工缝灯面,一会帮忙将做好的灯笼放到晾晒区。过了一会,她又去了印花车间,一边查看图案色泽是否鲜亮,一边思考如何丰富灯笼种类。

葛引花今年64岁,从事灯笼制作已经40余年。“我爷爷就是做灯笼的,他将手艺传给了我。我一辈子都在与灯笼打交道,对这份事业感情很深。现在,我儿子和儿媳在家里帮忙,孙子毕业后可能也会回来帮忙,这或许就是一种传承吧。”葛引花说。

在杨赵村,有许多像葛引花一样的灯笼产业从业者。据悉,目前杨赵村从事灯笼加工的专业合作社、公司共有22家,灯笼附件厂商3家,全村年产普通灯笼约1000万对,年产值1.5亿元。

俊刚灯笼由葛引花的儿子管俊更创立,现在是杨赵村规模最大的灯笼制作企业,有50余名工人,每天生产普通灯笼2000多对,产量在全国处于前列。在成立公司之前,葛引花是以家庭作坊、合作社的形式运营的。

灯笼制作流程并不复杂,但对人工的依赖度较高,这是灯笼产业属于轻工业的特性决定的,这种特性给传承传统工艺带来了更多的可能。

灯笼厂的自动化印花生产线在运行。

在俊刚灯笼的印花车间,红色的布面被切割成统一的椭圆形,整整齐齐摆放在操作台上,女工们左手持印花模板,右手拿着刷子,挨个刷过去,经过4次刷色,一个个印有“年年有余”字样和图案的灯面就做好了。

加工车间内,工人们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印有“福满财旺”“中国腾飞”“年年有余”“五福临门”等字样,尺寸不同、规格不同的灯笼令人眼花缭乱,女工们将晾晒好的灯笼仔细打包装箱,等待发往全国各地。

“这么多年,从竹子到塑料再到钢丝,制作灯笼的原材料在变,生产技术也在变,但穿钢丝、印图案、缝灯面、套灯架、拉金条这套流程始终没变,灯笼对光明、温暖、美好、团圆的象征意义也没有变,这是另一种传承。”葛引花表示。

一整年,俊刚灯笼都在生产,但销售却集中在年底。“逢年过节灯笼的需求量大,销售集中在腊月到来年正月,大多依赖批发,一般过了正月十五销量就开始下降了,资金回收全靠这两个月。”葛引花说。

的确,灯笼的产销具有十分明显的周期性。这意味着企业投入的资金从灯笼销售后才开始回收,想要维持正常运营,企业必须有足够的流动资金、仓储场所和销售渠道。“随着生产技术的改变,硬质灯笼变成了可折叠的软质灯笼,晾晒占用的场地越来越小,这样我们就有空间生产更多的产品,产量增多,利润随之增多。”葛引花说。

主动适应市场

灯笼的设计制作需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避免过度商业化,又要符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灯笼制作大多依赖人工,制作人员需要具备耐心、细心,但产销旺季时人工的效率不够高……这些都是灯笼产业创新的难点所在。

创新的目的是主动适应市场需求,适度工业化可以提升生产效率,技术创新可以丰富产品种类,这些努力在杨赵村从未停止过。

相比于杨赵村的其他灯笼产业从业者,管俊发在灯笼产业上属于“后起之秀”。

多年前,管俊发在河南、西安等地销售杨赵村的灯笼,积累了大量的客户和渠道资源。7年前,管俊发开始自己投资制作灯笼。如今,山西俊发灯笼厂年产各类灯笼几十万只,设备更新和产品更新速度都走在杨赵村的前列。

在俊发灯笼厂的一间加工车间内,工人们正在赶制儿童灯笼。一名女工手持小型电焊机,将一粉一绿两条线路焊接在灯笼底座的芯片上。下一道工序的另一名女工手持底座,将配件逐一安装,一个具备声光电功能的儿童灯笼就制作完成了。

女工葛娟告诉记者:“儿童灯笼产量大,工序复杂,按件计工资,现在每个工序我都能干得了,工资越来越高了。”说罢,她将安装好的儿童灯笼插上电池给记者展示,“新年好呀,新年好呀,祝福大家新年好……”欢快的歌声萦绕耳边。

“儿童灯笼尺寸虽小,但外形精美,功能多样,产品附加值较高,深受市场欢迎,目前我们的市场集中在西安、郑州、义乌等地,春节临近,订单较多,工人们都在加班加点地赶制。”俊发灯笼厂负责人郑刘存说。

女工在加工儿童灯笼。

为了生产儿童灯笼,俊发灯笼厂购置了注塑机,所需的原材料大多可以自己生产。除此之外,厂里还投资上百万元购置了印花设备,这样大的投资在杨赵村很少见。“设备投用后,生产效率提升了很多。以前单个工人每天的印花次数约1000次,印花设备可以达到3000次。以前印花工序需要20个工人,现在6个工人就能完成了。”郑刘存告诉记者。

俊发灯笼厂在产品和设备上的创新是杨赵村灯笼产业的一个缩影,灯笼产业从业者们深知,要想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围,需要创新,更要敢想敢干。

37岁的管志鹏,离开IT行业后返乡投身到家里的奇崛灯笼加工部,从普通绒布灯笼、儿童玩具灯笼到亚克力灯笼,管志鹏勇敢尝试;

葛引花计划在厂里搭建一个展品展厅和线上直播间,通过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拓宽销售渠道,让自家的灯笼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到灯笼产业中,他们期望借助互联网优势,开启“线上+线下”的全新生产模式;

……

这些主动适应市场的创新正在给杨赵村的灯笼产业创造更加光明的未来。

带领群众致富

在俊刚灯笼的加工车间内,一位老人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老人熟练地将灯笼底座上的钢丝搭在机器上,将机器轻轻一拉,钢丝便形成了两个弯钩。一旁的空地上,放置着一堆打完钩的底座。

面对记者的询问,老人乐呵呵地说:“我是杨赵村的村民,今年70多岁了,闲暇的时候我就到厂里干干活,已经干了好多年了。打钩这个活主要靠机器,很轻松,每个月我能挣1000多块钱,够我生活了,不给儿女添负担。”

杨赵村的灯笼产业为村民提供了灵活就业的机会,灯笼加工厂成为当地群众尤其是妇女就业的首选。

“穿钢丝的活很轻松,但是依赖人工,光凭厂里工人干不够。我们就派工人将钢丝和底座送到村民家中,他们穿好了我再派工人给拉回来,最后按照数量给村民结算工资。现在村里有近20户人家给我们厂穿钢丝呢。这些人中有不少老人,甚至有90多岁的老人。他们能赚些零花钱,我们也能正常生产。”葛引花告诉记者,“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当地群众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送上门的就业机会,村民们都喜闻乐见。

葛娟以前上班的工厂活重、工资不高。俊发灯笼厂开了后,她就过来上班,主做儿童灯笼。“不同岗位的工人收入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工作还是比较轻松的。现在我对工序很熟悉,可以自由选择干哪个工序。这里离家近,工作环境也好多了,我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农忙的时候还能照顾家里,可以说是两全其美。”

根据初步统计,杨赵村的灯笼产业带动本村及邻村2000多人就业。这样一个能够带动群众致富的特色产业是稷峰镇的7大产业之一。据悉,稷峰镇按照农业“特”“优”战略和“一村一特”的发展思路,着力提升板枣、葡萄、蔬菜、槐米、灯笼、金刚石、蛋鸡养殖7大特色产业,通过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种养模式,力求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乡村特色产业带。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对杨赵村灯笼产业的规范和扶持力度,从政策扶持、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变革等多方入手,将政府与市场的力量结合起来,助力灯笼产业继续做大做强。”稷峰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

摄影 记者 陈方斌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