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筑好心脏健康堡垒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4-09-27

本报记者 魏 濛

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是人体机能运行的动力源。心脏功能对人体健康、工作及寿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往往忽视了自身心脏的健康。心脏一旦出现问题,将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甚至失去生命。

日前,《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发布,报告中提到心血管病仍是我国居民健康的最大威胁之一。我国心血管疾病现患病人数达3.3亿,城乡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中,心血管病占首位,分别占农村、城市死因的48.98%和47.35%;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心血管疾病被视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

每年的9月29日是世界心脏日,旨在唤起人们对心血管健康的关注,提高人们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增强预防意识。今年的主题为“心行合一”,强调意识与行动结合。那么,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关注自己的心脏健康,又该如何预防心脏病的发生,让心脏保持青春和活力呢?市中心医院心内科行政主任屈艳玲,结合临床病例和经验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效预防保护好心脏进行了详细指导。

别做“伤心”的事

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像一台不知疲倦的发动机,每天跳动10万次左右,将足够的血液持续不断泵到全身,以满足人体日常活动的需求。

“但令人忧心的是,心血管疾病呈年轻化趋势,中青年猝死比例明显上升。”屈艳玲介绍,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一死因”,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疾病中最为危急的疾病,占总死亡率的10%至20%。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统计,我国心源性猝死的年发病率为41.84/10万,每年心源性猝死病例约54.4万例,其中90%发生在医院外,发病后10分钟内如果得不到有效抢救就会死亡。

屈艳玲说,心脏是我们的身体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不能好好地注意心脏的健康情况,就会对人们的身体甚至生命造成伤害。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加健康,就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好好注意自己的心脏,莫做“伤心”事。

膳食不合理。过于偏嗜高脂、高糖、高盐、高热量食物,机体摄入过多胆固醇、碳水化合物,可影响血压、血糖、血脂等的正常水平,导致上述指标长期处于较高水平或出现较大波动,进而对血管、脏器等的结构、功能产生影响,增加了发生血管粥样硬化、心肌缺血等心脏问题的概率。此外,暴饮暴食、过饥过饱、进餐不规律、酗酒、大量喝咖啡或浓茶等行为也会对心脏产生不好的影响,可能会兴奋交感神经,刺激机体分泌过多肾上腺素等物质,进而影响心脏功能、加重心脏负担。

缺乏运动。久坐、长期静卧或是剧烈运动、过度劳累等行为均对心脏不好。前者可能导致机体能量消耗与摄入失衡,过多脂肪堆积在体内,增加代谢负担,心脏代偿性增加收缩力,长期如此可影响心肌收缩力、心脏泵血等。后者则由于运动、劳累时肢体肌肉高强度运动,促进机体内血液循环的加速,心脏也会出现代偿性的心率加快、泵血增多等,长期如此会影响心脏搏动、射血功能等。

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长期睡眠时间过短、睡眠不足等行为,可能造成内分泌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影响心脏搏动的规律。且不利于心脏得到有效的休息,进而影响心脏正常功能,导致心脏长期超负荷工作,出现期前收缩、心动过速等问题。

过度饮酒。长期饮酒,尤其是酗酒,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使心脏这个重要器官受到损伤。人在大量饮酒后,受到酒精物质的刺激,心脏周围的动脉血管压力增大,血压增高,出现心跳速度加快,诱发心血管疾病发作。因此,心脏疾病患者要严格限制酒量,甚至避免饮酒。若有饮酒习惯,建议每日饮酒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吸烟或被动吸烟。吸烟也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严禁吸烟对防治心血管疾病非常重要。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痉挛和斑块不稳定,从而诱发和加重心血管疾病。

被动吸烟者吸入“二手烟”所含的烟碱、焦油、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比主动吸烟者吸入主烟雾中的含量高出数十倍,也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过度激动。过度激动的情况下情绪波动大,刺激身体的过程中同样会升高血压,直接刺激人的心脏,影响心脏功能。

心脏“求救信号”

心脏病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危害人们的健康,心脏发来的“求救信号”却鲜有人关注。

“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是维持全身血液循环的动力之源。”屈艳玲说,心脏病是心血管疾病的总称,包括心力衰竭、高血压、心律失常、冠心病、心肌病等。一旦心脏功能异常,不仅会导致生活质量下降,还会影响身体其他器官,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屈艳玲说,如身体出现以下表现可能是心脏发出的“求救信号”,应引起警惕和重视,并及时到医院就诊。

胸闷胸痛。胸闷、胸痛是最常见、最典型的心脏病症状。闷、痛常位于胸骨后、心前区、左胸。需要注意其他放射部位或特殊位置闷、痛症状,也可能与心脏病相关,如左肩部、下颌、牙齿、咽喉部、左上肢、上腹部、左侧季肋区等。

心悸。除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室早、房颤等会出现心悸,缓慢性心律失常也会出现心悸。此外,其他类型心脏病也会伴随出现心悸,如高血压血压控制不佳或伴心率快、冠心病、心衰、心肌炎等。

呼吸困难。心脏病会导致缺血、缺氧,出现呼吸困难。如爬一段楼梯就气喘吁吁,而过去从来没有这种现象,应警惕心脏问题。

水肿。心脏病会导致心力衰竭,可出现面部、双下肢不同程度水肿,伴有胸水、腹水、心包积液、尿少等表现。

背痛。很多心脏病发作时会出现背痛,可与胸痛同时发生,也可单独出现。高血压、冠心病、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等都会出现背痛症状。

晕厥。晕厥是各种原因引起人脑供血不足导致的意识障碍。其病因多样,其中心源性晕厥的病因,就包括常见的冠心病、心律失常等。

“很多心脏病患者也可能没有任何不适症状。”屈艳玲提醒,对于老年人群,心脏病早期症状可能并不典型,如出现不明原因乏力、大汗、喘憋、咳嗽、咯痰(粉红色泡沫样痰)、左上肢麻木、腹痛等,也需要警惕心脏病的发生。

护心早开始早受益

目前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的头号杀手,但庆幸的是,80%的心脏病是可以预防的。健康饮食、合理运动、同时避免使用烟草制品和有害饮酒可以帮你降低患病风险。

心脏作为身体的“劳模”器官,一旦发病,会导致全身受累。“尽管心脏病的治疗技术持续进步,然而预防始终占据着关键地位。不管你曾经是否患有心脏病,都能够凭借改变生活方式来降低患病风险。”屈艳玲说,保持心脏健康最重要的是从改变生活方式开始,尤其是以下日常护心习惯,早开始早获益。

合理运动。积极参加适量的体育运动对促进身体健康,增强心脏功能有好处。长期坚持适当运动锻炼有助于控制体重,增进血液循环,促进脂肪代谢,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但也需避免过于剧烈地活动,活动量应逐步增加,以不引起症状为原则。肥胖是诱发心脏病的主要因素之一,选择有氧运动对强壮心脏最有好处。

健康饮食。合理安排好饮食,以清淡为好,要限制动物脂肪以及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的摄入量,至少吃5种以上水果和蔬菜,避免摄入饱和脂肪。戒烟及少用兴奋神经系统的食物,如酒、浓茶、咖啡及刺激性强的调味品,低盐饮食。从心脏病的防治角度看营养因素十分重要。原则上应做到“三低”,即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

保持乐观心态。心脏问题引发猝死与长时间压力大和缺少身心调节密切相关,因此应注意减压与放松,保持良好的心态,大多数人虽然达不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但应该可以做到“成不大喜,败不大悲”。利用午饭的时间离开你的工作场所,去户外呼吸新鲜的空气。做一些伸展、放松运动。

避免过度劳累。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中青年人生活工作压力普遍较大,很容易出现“过劳死”。应注意劳逸结合,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控制工作节奏和工作时间,尽量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

戒烟限酒。烟草中的烟碱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心脏耗氧量增加、血管痉挛、血液流动异常以及血小板的粘附性增加。这些不良影响是冠心病发病的高危因素,而且吸烟还是造成心绞痛发作和突然死亡的重要原因。过量饮酒会导致血压上升,体重增加。对于患有心脏病的人来说,酗酒不仅会加重心脏的负担,甚至会导致心律失常,并影响脂肪代谢,促进动脉硬化的形成。

定期体检。无论再怎么忙碌,也要定期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体检,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以改善和保护心脏,预防心脏病。

屈艳玲说,过去临床心肌梗死病人发病年龄都在50岁以上,而现在不少病人仅有30多岁,其中很多是单位的精英人才,这个群体由于工作繁忙、压力大,长期处于过度劳累的亚健康状态,他们常常忽视了自身的健康,尤其缺乏早期进行健康干预的意识,往往等到“倒下了”才开始重视。

预防总是优于治疗。关注心脏健康对于维护个人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让我们采取积极行动,以健康生活方式来保护这颗至关重要的器官,从而减少心脏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使我们的人生更长久,更美好!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