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4-08-03
杨颖琦
不少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努力赚钱攒钱却舍不得花,即使价格在可负担的范围内,仍默认自己不值得更好的那个;陪朋友外出,即使距离不远也会主动打车,但是自己一个人外出时,却因为几块钱顶着烈日去扫共享单车;如果冲动购买了一件超出自己平时消费水平的商品,就会自责、后悔不已;还有人苦恼,遇到他人夸奖时总是下意识地逃避否认。
喜欢的东西总是留到最后,放着放着就坏了,不能用了;自认为没有必要拥有高品质的、昂贵的东西,而总是降低选择的档次;被认可时,第一反应不是欣然接受,而是惴惴不安……如此种种,或许是因为自谦,或许是从小接受的教育,或许是为了延迟满足,也有可能是“低配得感”在作祟。
这种“低配得感”到底从何而来?有人归结于自然天性、社会文化,有人归结于原生家庭和教育理念。小时候,不少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打压式”教育、“自我牺牲式”教育,或者是生活中出现一个“别人家的小孩”,又或是当想要一件很喜欢却小贵的东西时,有的长辈可能会说:“真不懂事,咱家这情况怎么买得起那么贵的东西”……这样的教育压抑了自我需求,形成了充满愧疚感的思维惯性,不知不觉就塑造了孩子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随时考虑性价比、事事先问必要性、习惯性自我否定。
如今,很多年轻人开始用“配得感”来重新打量自己,不希望在漫长的岁月中轻慢了自己,更不希望因此与机会擦肩而过,在低配的人生中踌躇不前。如何提升“配得感”便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所谓“高配得感”就是一个人对自己价值和能力有着清晰的认知和自信,相信自己值得更好的,包括物质和精神方面,即“我值得拥有”。这种感觉让他们不会因为外界的压力而动摇自己的想法,而是坚定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积极充实自己,最后成长为自己理想中的样子。
在社交平台上,很多人感叹“长大工作后,养的第一个孩子是自己”。在物质上,曾因为种种原因不曾得到的、看似不起眼的小遗憾,都以另外一种方式得到了弥补;在精神上,相信“相信”的力量,试着坦然享受拥有的一切,也坚定好运气会眷顾自己。
“经常庆功,才能成功”,说的正是积极心态的影响。当一个人的配得感提升时,他的身边会形成一个积极的磁场,会吸引正能量不断靠近。当你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烦恼时,可试着做做这样的心理调适:不需要大手大脚,但也不妨偶尔犒劳一下自己;遇到当众夸奖时,大大方方报以感谢;碰上欣赏的对象,试着坦坦荡荡地表达,不论结果如何。请记住,你值得拥有,也值得被爱。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