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一场启发心灵的教育之旅​——读《笑得出来的养育》有感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4-08-01

□张筱苑

2018年年初,我生下女儿。

当时,25岁的我对“母亲”这个词并不陌生,但是对“成为母亲”这件事,却有非常多的空洞感。

成为母亲的这些年,我阅读和学习过很多育儿知识,听专家讲育儿,和一些妈妈聊育儿,接触了很多育儿机构,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

正是因为对养育孩子有浓厚的兴趣,我踏上了自我学习之路。

我非常庆幸,在自己这个年龄段,读到了李一诺的《笑得出来的养育》一书。

书中有满满的干货可供读者去使用和践行,我也惊喜地发现,这些“干货”是我前些年所学育儿知识的串联。

身为家长,需要找到自己和孩子的相处模式,而这种模式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因为我们的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去爱他们。

如今,社会上有很多育儿类的相关知识,但是在互联网发展的现在,有些碎片化育儿内容是有待考究的。即使是专业机构教授的育儿知识,也可能很多只停留在理论、方法上。如何把所学知识落地,需要父母不断思考和转化吸收,而这个过程需要和孩子不断磨合、试验和冲突,才能互相了解彼此。

所以,养育孩子是个“技术活”。

孩子喜欢什么样的人

既然是养育孩子,索性就先聊聊孩子最喜欢的大人吧。

作者一诺在前几章用流水账的方式记录了自己和3个孩子的玩耍日常。

身为母亲的一诺,和孩子在“玩”这一课题中,她是合格的。也正是因为在孩子面前表现得非常出色,以至于一诺在众多家长中脱颖而出,受到了很多孩子的喜爱。

而当被问及妈妈为何如此受欢迎时,她最小的孩子最有发言权:“因为很多大人都不和孩子一起玩!”

看啊,最简单的答案被一个5岁小孩脱口而出。好关系胜过好教育,要想和孩子搞好关系,首先要“会玩”,玩好了,当然你说什么孩子就会听什么。先入耳,才能入心。

说到这儿,我想抛出个问题出来,“想一下多久没和我们的孩子一起玩耍了”?

和孩子一起玩耍可不是把他们扔给游乐场,或者允许他们玩15分钟~30分钟的电子产品。高质量的陪伴非常重要。

这就需要大人躬身入局,从孩子的角度去互动。

和孩子在一起玩,需要玩具,但也不需要玩具,周围的很多东西都可以是玩具。这些东西可以是树叶、树枝、沙子,看似不起眼或没用的东西在孩子们眼里却是“宝贝”。

这些东西可能是他们做饭的佐料,也可能是任何他们想象出来的动物。

就是这些天马行空的玩耍,让孩子们的想象力不断放大,而且正是在这样随意的沉浸式游戏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的专注力。

支持孩子底层能力的培养

一诺说“养育孩子是天底下最高级的工作”,因为在这个世界里,人不是“问题”,不是“产品”,而是具有神秘性、复杂性、不可知性的灵性个体。

孩子的身心每天都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父母和孩子的相处方式也需要不断进阶。

说到这儿,一诺的引导方式是我们家长需要学习的。

她最大的孩子安迪在12岁那年,提议给家里买一辆电动汽车。一诺没空研究,就委托他做调查,看看什么样的电动汽车适合家庭使用。

从调研市场、收费标准、电话预约到当面交易,安迪用了4个月时间。当然,这中间遇到了一些坎坷和挫折,搞得安迪大哭了一场,甚至几乎要放弃,但是,最后还是顺利购买了合适的电动汽车。这也成了安迪自我成长最重要的经历。

孩子想要什么,不要马上说可以或者不可以,而是可以把这作为一次机会,锻炼孩子说服他人的能力。

其实,孩子给出的具体原因和理由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过程让他们学会从对方的视角看待和思考问题。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底层能力,在学校、社会处处都需要。

12岁的年龄,不大不小,但是一诺可以把买一辆车的决定交给安迪,不得不说这是非常有勇气的决定。这份勇气同时也会让安迪在日后的生活中,可以独立面对许多困难和解决许多问题。

父母能留给孩子什么

一诺在文章的最后讲述了她和母亲在一起的一段回忆,令我印象深刻。

一诺的母亲是把工作和事业放在第一位的人,一诺小时候从来都是“自己管自己”。就是这样可称为“女强人”的母亲,她的事业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一波三折——

40多岁辞职,从高位跌落,这些还不止,之后,一诺的母亲还经历了多次创业和转行。许多都需要不断地重新开始,这背后是怎样的一种豁达和勇气。

但是一诺从未在母亲眼里看到真正的低落,相反,母亲总喜欢说:“都已经这样了,想办法呗!”

而每一次生活路径改变时,母亲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会,学就是了!”

那些起起落落的日子,在别人眼里看来非常悲惨,但是在一诺眼中,母亲一直是高高兴兴的。

之后,在一诺创业初期,她常常觉得非常困难,一度想要放弃。但是每每想起母亲多次在挫折和困难中站起来,瞬间觉得自己面对的这些困难,都算不了什么。

我想,这应该就是父母可以给孩子的最大财富——富足的心灵,在任何困难和低谷面前都相信“我可以”的信念和行动力。父母无须说教,自己选择过怎样的人生,就会给孩子最大、最真实的力量。

与其说这本书的题目是以“笑”起头的,不如说它是以“笑”来结尾的。

你有多久没和孩子一起大笑了?

也许孩子的“磨蹭”“缓慢”“懒惰”,只是一种活在当下的“松弛感”。这种感觉不需要学习,要去体验,这也本该是生命的本质。

让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尽情和他们玩耍、嬉戏吧,毕竟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不多,我们要上班,他们会上学、远出求学、结婚生子,一生在一起的时间也就大约4000天。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