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4-07-30
中国北方古建筑多是抬梁式,屋顶中间凸起,前后两边走水,因此建筑的侧面称为山面。悬山式建筑山面作三花墙或五花墙,歇山顶和硬山顶的山面作山花。
歇山顶即歇山式屋顶,宋朝称九脊顶,清朝改称歇山顶,为古代中国建筑屋顶样式之一。歇山顶是仅次于庑殿顶的高级形式,歇山顶共有九条屋脊,即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因此又称九脊顶。若加上山面的二条博脊,则应该有脊十一条。由于其正脊两端到屋檐处中间折断了一次,分为垂脊和戗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顶。
从外形上看,歇山顶是悬山顶和庑殿顶的结合。其上半部分为悬山顶或硬山顶的样式,而下半部分则为庑殿顶的样式。北宋崇宁二年颁布的《营造法式》中称歇山顶为“厦两头造”,通常分单檐歇山顶、重檐歇山顶、四面歇山顶、卷棚歇山顶等式样。四面歇山顶是由两个歇山顶用十字脊的方式相交所构成的屋顶,亦称“歇山式十字脊顶”。卷棚歇山顶是指没有正脊,而采用卷棚脊的方式建造的歇山顶,又称“歇山式卷棚顶”。
歇山式的屋顶两侧形成的三角形墙面,叫山花。山面有博风板,山花和博风之间有段距离,可形成阴影。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山花还要从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这种做法叫收山。收山做法可使挑山挑出的部分不致过长,从而保证构架的稳定性。挑山桁下用燕尾坊安博风板。歇山顶的上半部分也可做成硬山的样子,即由山面正中心起向内收一桁径施踏脚木,踏脚木正中施草架柱子,柱上端顶住脊桁。施用山花板的做法是一种较为高级华丽的处理方式。歇山顶的上半部分的檩条也可以不挑出,做成硬山顶的样子。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构成歇山顶的结构方式,一般来说,民间工匠建造的歇山顶形象比较轻巧活泼。
芮城城隍庙大殿的山花
芮城城隍庙位于芮城县黄河西街,是供奉芮城城隍神的庙宇。芮城城隍庙始建于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年~1016年),元、明、清皆有重修。城隍庙坐北向南,大殿为宋代遗构,享亭为金代建筑,其余皆为清代所建。
芮城城隍庙大殿的山花
大殿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东、西两山面施黄绿琉璃山花,从形制与釉色看应是清代中期作品;从题材看是一幅浮雕的腾龙出海图,海水的波纹为绿琉璃制作,腾龙为黄琉璃制作,两龙头部向上,张牙舞爪,身体曲躬升腾,人们希望借此祈愿事业兴旺发达。这种置“海水”于房上的做法,也体现了古人希望木构建筑能够防火。
上冯圣母庙香亭的山花
上冯圣母庙位于夏县埝掌镇上冯村,占地面积约为93.1平方米,始建于元延祐三年(1316年),元、明、清历代屡有修葺。庙坐北面南,现存有圣母殿、配殿、香亭各一座。圣母殿为元代建筑,香亭为明代建筑,配殿为清代所建。
上冯圣母庙香亭的山花
香亭即献殿,由前檐歇山顶的一间抱厦与面阔三间、进深五椽的单檐歇山顶主殿两部分构成,为明代建筑。
香亭抱厦是歇山式屋顶,施山花,从釉色看应为明代琉璃,题材为牡丹缠枝,工艺手法是深浮雕,寓意“生生不息,富贵绵长”。其琉璃博风浮雕寓意是“麒麟送子”。
夏县文庙大成殿的山花
夏县文庙大成殿位于夏县城内解放南路,创建于北宋,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重修,明清时期屡次修葺。
夏县文庙大成殿的山花
大成殿面阔七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顶,筒板瓦屋面,琉璃剪边,两山面博风板和山花表面皆镶以浮雕琉璃构件,为明代构件。山花题材有海底龙宫、双龙闹海、凤凰飞翔,整体图案寓意“龙凤呈祥”。
解州同善义仓的山花
解州同善义仓位于盐湖区解州镇,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整体布局坐南朝北,南北长164.403米,东西宽59.5米。
解州同善义仓的山花
解州同善义仓现存有仓区大门、前院和后场,门房面宽七间,进深四椽,明间开双扇板门;南仓房面宽七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具有防潮、通风、防盗、坚固等实用功能,体现了清代仓储建筑的形制、材料和工艺特点;北仓房中间三间设为仓神殿,以供奉粮神。
各建筑系硬山式屋顶,山面施砖博风,博风对接处施云牌式悬鱼。悬鱼下是两个八角形方格枨厦眼。
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供稿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