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在外互助父母协议”, 你会签吗?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4-07-27

□杨颖琦

不会打网约车,不会看导航、不会手机扫码点餐……当孩子们不在身边时,没那么适应电子社会的父母不再是无所不能的“超人”,变成了需要帮助的“小孩”。

最近,社交网络上一则“在外互助父母条约”的帖子引发了网友热议:“经常担心爸爸妈妈出门遇到困难时没人帮忙,所以当我遇到需要帮助的叔叔阿姨时会主动上前询问”“这次我帮了他的父母,下次我的父母遇到这种情况时,希望也有人帮忙”……

为了让出门在外的父母遇到困难时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天南地北的年轻人自发在互联网上约定:出门在外,我愿意为陌生人的父母、长辈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便利。慢慢地,这个约定就成了大家口中的“在外互助父母协议”。

主动帮助别人,也会大大方方地说“希望别人能主动帮助自己的爸妈”,其中透着独属于年轻人的真诚和可爱。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技术更新迭代,每个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第一次”,很多年轻人可能都跟不上现在社会的发展步伐,更何况长辈呢。

出门在外,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长辈,比如坐高铁,很多年轻人都会线上购票,但一些老年人可能还不会网上买票,到售票处时却买不到合适的票;他们不能熟练地用手机查找路线,在口渴时不能顺利买到自动售货机里的矿泉水,也不知道乘坐哪趟公交车能找到回去的路……当独自外出时,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处在迷茫和等待中。他们是别人的父母,也可能是我们自己的家人。因此,网友们呼吁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尽自己所能伸出援手,“这一次我帮助了你的爸妈,有可能下一次你就会帮到我的爸妈”。

“在外互助父母协议”就像是发生在年轻人之中的一场接力,它不需要多么盛大的仪式,也不需要多么伟大的举动,甚至简单到可能只是一次伸手、一句关切,手中的“接力棒”就可以顺利交接。或许,我们也可以将每一次“在外互助父母协议”的履行看成是一次“助老打卡”,在年轻人一次次助老行动的“打卡”中,社会的敬老爱老的氛围也会越来越浓厚。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