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运城国保”上的“古韵苍穹刹”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4-07-16

屋刹,也称脊刹,一种用于装饰屋脊的构件。它通常位于屋脊正中,具有多种功能和象征意义。

屋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最初是为了利于屋脊收口,在寺庙殿堂上使用较多,后来逐渐在民间普及。脊刹常常被视为姜太公的化身,寓意镇宅和保佑住宅安全。此外,它高出屋脊,还具有避雷的实际作用。

脊刹的纹饰,根据地区的不同分为很多种类,如宝瓶状、宝塔状、阁楼状、仙山状等。流行在河东地区的脊刹通常是方形的,其上还雕塑有不同的主题纹饰。这些构件不仅体现了匠人的精巧构思和屋主人的美好愿望,同时也体现着中国人的生命哲学。

万荣稷王庙正殿脊刹


万荣稷王庙位于南张乡太赵村,其大殿是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遗构。庙内现仅存中轴线上的正殿、戏台。

稷王庙主殿,坐北朝南,台基长23.6米、宽5.85米、高0.4米。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建筑面积252平方米,单檐庑殿顶,四周围廊,檐下斗栱为五铺作双下昂,里外拽均偷心造,耍头蚂蚱形。殿内中柱一列,直通平梁以下,大梁分前后两段、穿插相构,无通长梁袱,当地称“无梁殿”。庑殿顶灰筒板瓦覆盖,脊刹、吻兽完备。脊刹为三层楼阁式,阁顶系十字歇山,颇具特点。

万泉文庙大成殿脊刹

万泉文庙位于万荣县万泉乡万泉村东部,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784平方米,现有大成殿和琉璃影壁等建筑。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明嘉靖七年(1528年)遗构。屋面系琉璃瓦盖顶,脊刹为三层楼阁式,刹东边是白象驮宝瓶,刹西边是青狮驮宝瓶,寓意“狮(世)象升瓶(平)”。

池神庙三大殿脊刹

池神庙东大殿为太阳神殿,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副阶周匝,重檐歇山顶。屋面系琉璃瓦盖顶,脊刹为三层楼阁式,刹东边是白象驮宝瓶,刹西边是青狮驮宝瓶,寓意“狮(世)象升瓶(平)”。瓶内插饰铁艺画戟,具有避雷针实用功能。

池神庙中大殿为宝应灵庆公殿,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副阶周匝,重檐歇山顶。屋面系琉璃瓦盖顶,脊刹为三层楼阁式,东边睚眦头上是白象驮宝瓶,西边睚眦头上是青狮驮宝瓶,寓意“狮(世)象升瓶(平)”。瓶内插饰铁艺宝瓶,寓“瓶瓶(平平安安)”之意,具有避雷针实用功能。

池神庙西大殿为风洞神殿,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副阶周匝,重檐歇山顶。屋面系琉璃瓦盖顶,脊刹为三层楼阁式,东边睚眦头上是白象驮宝瓶,西边睚眦头上是青狮驮宝瓶,寓意“狮(世)象升瓶(平)”。瓶内插饰铁镋,具有避雷针实用功能。

稷山稷王庙正殿脊刹


稷山稷王庙位于稷山县城西街,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中轴线现有山门、钟鼓楼、献殿、大殿和圣母殿等建筑。

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清代遗构。屋面系琉璃瓦盖顶,脊刹为高台基三层楼阁式,正刹两边睚眦头上各有一个副刹,副刹两边是狮子驮宝瓶,寓意“狮狮(世世)升瓶(平)”。

正刹顶端为铁艺神树,树冠有一“日”(太阳)字,神树栖落三只铁艺凤凰,副刹端铁艺神树栖落两只铁艺凤凰,狮子驮宝瓶之上栖落一只铁艺凤凰,整体屋刹之上呈现出“九凤朝阳”的意象。

稷山稷王庙献殿脊刹

稷山稷王庙献殿面阔五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清代遗构。屋面系琉璃瓦盖顶,脊刹为高台基四层楼阁式,正刹两边睚眦头上是狮子驮宝瓶,寓意“狮狮(世世)升瓶(平)”。

正刹顶端为铁艺火球(珠),狮子驮宝瓶之上各悬一条铁艺腾龙欲吞火球,整体屋刹之上展示出“二龙戏珠”的意象。

北池稷王庙大殿脊刹

北池稷王庙位于新绛县阳王镇北池村,创建于元代,明清时期均有重修、扩建。大庙为一进院落,南北长约38米,东西宽32.65米,占地面积约1241平方米。

正殿为稷王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布瓦琉璃剪边,前檐下施三踩单昂斗拱。屋面系灰瓦盖顶,琉璃剪边,脊刹为两层楼阁式,两边睚眦头上是是青狮驮宝瓶,寓意“狮狮(世世)升瓶(平)”。睚眦头为明代原物。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