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文人笔下的乡村雨事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4-07-11

□李恒民

拿到《大地文学》杂志时可以说是欣喜若狂,其一是在该杂志的诗行大地栏目里刊发了我的一组诗,同时该刊的随笔天下栏目也刊发了我市一位女作家的散文《乡村雨事》,可以说河东作家在这本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主办的刊物上同台亮相。

也许是生活在同一块黄土地上吧,因为对黄土地的感情多多少少有些相似之处的缘故吧,我当即便阅读了散文《乡村雨事》,读完后禁不住掩卷遐思,唏嘘不已。

作者用她淳厚朴实的文字,叙述了她在乡村雨事里的人生经历,随着这些充满温度的文字,黄土地上熟悉的图景和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勾连起我心中那份怀旧的情感。

我所生活的黄土高原十年九旱,大部分年份降水稀少。每当雨水降临时,我总是习惯性地仰起脸尽情享受着雨水入喉带来的那份清凉和惬意,耳边响起的是欢喜和惊叫。

但有时候下雨不免会让人滋生出郁闷之感,特别是在麦收和秋收之际,如果下雨时间长了不能及时收割小麦和玉米,小麦和玉米便在雨中发芽和霉变。作者笔下,这样的雨便刻骨铭心,就像老天爷考验人们的意志、毅力和耐力,让人们体会粒粒皆辛苦的真实感受。老天总要和普通百姓在粮食上进行一场激烈的争夺。作者对这样的场景描写得洋洋洒洒,颇为精彩。

乡村雨事不只写乡村的雨,也写出了乡亲们在摊、晒、碾、打小麦遇到大雨降临时的那种奔走呼号与无奈,写出了与大雨赛跑时的速度和激情,写出了雨水过后除不尽的青草和对能常年吃上白面馒头的渴望,写出了雨水给人的馈赠!

文中作者写道:“此后的人生,大风大雨亦不少,但随着时代进步、科技发展,机械化的运载车辆代替了牛车,因为有了避雨的屋舍和雨具,风雨拿人似乎也没有了什么办法。不再像八十年代的乡村,天与地、风与雨就像人的另一层衣服一样,让人感到切肤之痛!”这样的感觉可能不少人都有。

《乡村雨事》始终贯穿着“雨”这一主线,繁衍出许多感人的细节。春种、夏收、秋收、冬浇,这些在庄稼人眼中看似普通的劳作场景为这篇文章增添了丰满的血肉。在这些劳作场景中,作者始终参与其中,令人感动的是雨中抢、收、摊、晒的小麦,以及她和两个小妹在雨中奔跑的细节。在大雨来临的惊叫声里,一家人拉开了抢、收、摊、晒、碾、打小麦的战斗,风卷残云中麦子艰难又执着地向着同一个方向运动,随着乡邻亲友的加入,满场的麦子很快被推到麦场中央。从这里能够感受到乡村浓郁真挚的情感,感受到庄稼人的淳朴和厚道,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是那么自然。在其他细节描写中,没有故弄玄虚,一切的一切都在作者的笔下从容铺陈,似乎一切都是风轻云淡。只有在乞求停雨时,人们的束手无策和奶奶那一声声悲怆呼喊令人动容!

至于乡村久旱无雨,文中确实着墨不多,仅写了几辈人在黄土高坡汗流浃背地爬上爬下和沟里那个依势而建的烧瓦窑冒着烟,以及光膀的汉子来来往往和泥、脱胚、背砖的场景。在作者的童年记忆中,久旱无雨的日子里,那道大坡沟壑成了蛮荒的存在,甚至有些恐怖。尽管作者对这块土地怀有深深的依恋,但是对它还是爱恨交织,折射出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运麦草时,看着如山的麦草堆,作为家中的老大,她的倔劲上来,用时间弥补体力的不足,一整晚机械又漫长的劳作后,汗水和沉默熔化着疲惫和懒惰,锻造着人的坚毅和强悍,“没有谁能轻描淡写地将此生走完,总有赤膊上阵,汗流浃背,还要咬紧牙关,才能让人不怯懦、不迷茫”。

雨中,她让两个妹妹坐在车上,而她独自推车,这个场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头顶一声炸雷,雨中奋力奔跑,让人深深感知那个柔弱的身躯下所蕴含喷发而出的坚韧,而这种坚韧恰恰是生活在那个时代乡村孩子特有的。

经历了雨事中的各种得失考验和喜忧参半的纠结后,作者生出这样的感悟:“早知这命在老天那里,他老人家放我生路,让我来这人间历事、炼心,我怎能挥霍这份好意,我应当将余生的每一分一秒都好好地过,不谄媚,不盲从,不焦躁,不旁顾。”

这段文字对乡村雨事来说,是一场大戏前最好的铺垫。也正是有了这样的乡村雨事,以至多年后,作者念念不忘的是在乡村,匆匆那年好大的雷、好大的雨!

让人如临其境的细节赋予这篇文章满满的灵动和生命,也传递出作者对故乡一种刻骨铭心的爱。她将自己的作品捧给读者,让大家一起重回乡村的过去。

其实任何一种文学题材只要投入真诚的情感,那么就会产生强大的生命之力。散文写出了小说的况味,这是作者的高明所在。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