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一块矗立千年的家训碑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4-06-27

董 榕  张兴平

在永济市城东街道孙常村南中条山下,一个名叫“西天沟”的地方,有一块家训碑——《唐故同州河西县丞赠虢州刺史太常卿天水赵公神道碑并序》。

此碑于唐大历四年(769)刻石,元延祐五年(1318)重刻。至今千年过去,却依然矗立在田间乡野,经受时光的考验,散发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缕缕芳香。

家训碑中的“赵公”,即赵睿冲(660—711),出身于官宦世家,官至同州河西县(今陕西省大荔县)县丞,赠虢州(今河南省灵宝市)刺史、太常卿,隋唐天水赵氏在河东(山西永济)赵君煦家族的分支。当年河西县受灾,朝廷发放赈灾款,赵睿冲因赈灾款受奸贼迫害,回孙常村隐居终老。嗣后,赵睿冲后人官至太子太保,为其平反并立此碑。清光绪《山西通志》载,“太常卿赵睿(浚)冲墓……并在虞乡县西五老原”。如今墓葬早已封土夷平,地表现存神道碑1通。碑青石质,螭首长方形,圭形额竖3排篆刻“唐赠太常卿天水赵公神道碑”。碑阳主要记述赵睿冲生平事迹,碑阴记述赵氏世袭官爵及坟茔方位。由邵说撰文,王瑀书丹并篆额。

邵说(生卒年不详),唐文学家。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市)人。玄宗时举进士。安史之乱起,投降叛军,为史思明判官,后事史朝义,曾掌兵权。朝义败,邵降于军前,郭子仪爱其才,留于幕府,累迁长安令,秘书少监,德宗即位,擢为吏部侍郎、太子詹事。邵说有才干,然依附权贵,贪财奢侈。与御史大夫严郢友善。建中三年(782),严郢被逐,邵说劝朱泚上疏申其冤,并代拟奏疏,因贬为归州(今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刺史,卒于归州。

千年丰碑今犹在,民众尚崇赵德公。

这里,笔者之所以说该碑散发着浓郁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缕缕芳香,是因为乍看普普通通的家风家训,却体现出一种磅礴大气、深邃哲理的千年古道遗风。

其一,传承家风,自幼志向宏大。碑载:“自渭源四代,咸著清德。洎公纂承,嘉闻益彰。志业贞简,形仪朗异。以孝友谨敬,协柔昆弟;以义礼诚纯,接奉朋交。文蔚行茂,显于当世。”碑文大意是说,自渭源四代以来,赵睿冲的四代先辈们都注重道德修养,寡欲清心,品行良好。到赵睿冲时,传承家风家训,自幼潜心学问,熟读四书五经,志向远大宏伟,守正而清简,形仪且出众,孝敬老人,关爱兄弟,结交良友,为人宽厚,德行美好,才华横溢,为日后赵氏家族的显赫高贵奠定了基础。

其二,继往开来,矢志建功立业。碑载:“天后时应明堂大礼科,上异其对,授陕州陕县尉,转汾州平遥尉。嚣剧之地,以干敏称。秩满从调,吏部侍郎萧至忠以公所试超等,授大理评事。公迫于禄养,请署同州河西丞,甿辑吏肃,剧贼遁逋,伏奸不兴。”据《中国考试大辞典》载,在武则天时代,赵睿冲应邀参加明堂大礼科考试中举(该科目唐永昌元年〈689〉设),皇帝任命他为陕州陕县尉,后转汾州平遥尉。期间,他积极辅佐县令治理县政,宵衣旰食、朝乾夕惕,精明能干、正直聪敏,成绩优异、表现杰出,拘拿盗贼、惩恶扬善,为人正直、除暴安良。在他精心治理下,全县强悍贼寇逃亡消失,坏人坏事顿为减少,农人勤奋耕种,商贾生意兴隆,为县域社会太平、百姓安定建功立业。

其三,崇德向善,子孙弘扬家训。碑载:“德积于微,业成而彰。先时蹇舛,玄羡其昌。于烈赵公,亶惟贞良。□修行学,显茂家邦。施子及孙,再世以光。登朝就烈,佩玉锵锵。泽洊本根,沃润黄肠。有苾遗风,久逾馨香。于斯篆刻,裕美无疆。”大意是说,美好的德行要从一点一滴积累而成,方可成就辉煌不朽的业绩。所以,一个人只有坚持勤奋学习,重视德行修养,勤勉做事,克服困难,发愤图强,诚恳待人,这样才能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延祚后人,福泽家乡,美好无比,芳香弥久,青史留名,福寿无边。

正如碑文记载那样,即便是在赵睿冲病重弥留之际,他还念念不忘、谆谆告诫长子赵良器、次子赵良弼等诸多家眷:“以吾祖宗之福丰庆演,固不当湮抑沦废,意尔曹尔嗣,其将必有达人。”大意是说,我们的祖先勤勉奋进,积福行善,给后人打好了基础,你们不要只管享福作乐,而要继续传承家风,发愤努力,以后必将出现达官显贵的人。他的子孙们受其教诲,严遵家教,勤勉学做,严谨处世,功勋卓著。

长子赵良器曾任中书舍人、太子少傅等官职;赵良器的几个儿子分别任御史中丞、行军司马、施州刺史、吏部侍郎等官职,忠心报国,显赫一时。次子赵良弼才华出众,先后任陕、华、抚等7个州刺史、御史中丞、岭南浙东两道节度使、太子宾客、扬州大都督等,官职显赫,名震朝野;去世后,坟茔埋在距此西北31里处的元后岗,碑文由时任刑部尚书、曾在乾元元年(760)从同州刺史转任蒲州刺史6个多月的大书法家颜真卿撰。真应了赵睿冲临终前耿耿于怀、牵绕在心“必有达人”的千古遗言,赵氏一家成为河东当地名门望族。

“德积于微,业成而彰”,这一充满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至理名言,被孙常村村民耳闻目睹、辈辈相传,深刻领悟、尊为至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孙常村有一座名闻华夏的延祚寺(亦称大锅寺),就是五代十国(907—979)年间,孙常村村民弘扬救死扶伤精神,推崇侠义仁勇风尚,因救治穷困潦倒、命悬一线的赵匡胤有功,宋太祖登基后敕令修建而成的河东名刹。千百年来,受此种文化影响,孙常村文化源远流长,文脉气息浓厚,鼎盛时期,文庙、结义庙、三官庙等庙宇多达20余个,几乎每个巷都有。元明清时,一两千人的村子里,家戏班子就有好几个,文化演职人员近百人。村民崇德向善,民风淳朴,耕读传家,接续奋斗,先后走向全国各地乃至世界五大洲的仁人志士成百上千,涌现出了一大批精英人才,真可谓侠义人物无数,仁勇之士滔滔。无论是唐宋以降的封建帝王时代,还是随刘邓大军南下云贵川、彭贺元帅西征陕甘宁的解放战争时期,他们将“德积于微,业成而彰”的理念融合在自己的灵魂深处,用血肉之躯激发社会发展动力,助推中华民族前进步伐;用聪明智慧赓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西天沟”亦称“官道壕”,是解州(今运城)盐池千百年来销往西京长安、东都洛阳的通衢大道。以此碑地理位置为中心的官道周边,孙常村村民依据地理形势,修建了许多以窑洞、房舍为主的茶楼酒肆,宾客东来西去,饮食茗茶,歇脚蓄力;店主迎来送往,热情待客,生意兴隆。从原虞乡县到原永济县号称“四十里铁胡同”的古官道,两旁尽是郁郁葱葱、生长茂密的柏树、柿树、梨树等植物,人们举目望去,根本看不见南边气势雄伟、巍峨高大的中条山。即便是在盛夏三伏、烈日炎炎的季节里,虽无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优美意境,但却会给匆匆远行的人一种官道满目青翠、林深身体自凉的惬意舒适之感,激励自己趁时好赶路、阔步奔远方的壮志豪情。

早在20世纪70年代,《唐故同州河西县丞赠虢州刺史太常卿天水赵公神道碑并序》就被永济县人民政府(永济1994年1月撤县设市)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碑的唐隶字体,古朴遒劲,体式严整,工整优美,备受广大书法爱好者喜爱。2021年8月4日,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该碑正在进行安防信息监控平台建设,届时将纳入“全天候”24小时监控系统,实现“人防+技防+物防”相结合,确保文物本体安全。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