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谁是柳宗元的第一读者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4-06-25

□祁世坤

2007年,中国·永济第四届柳宗元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永济举办。会上,时任中国柳宗元研究会副会长的尚永亮作了学术总结,他指出:“在研究中,我们要重视第一读者的作用。所谓第一读者,就是较早读到作品,发表独到见解并对后世产生导向性影响的人物。就此而言,柳宗元的第一读者应是苏东坡。”他同时也强调了第二读者,认为“苏东坡把柳宗元与陶渊明联系起来,元好问则把柳宗元与谢灵运联系起来”,使人深受启发。而今我以为,这第一读者应是司空图。

中国柳宗元研究会会长孙昌武在《柳宗元传论》中指出,“然到晚唐五代时,宗元虽文名甚盛,但未得到全面充分的阐发,只在陆龟蒙、皮日休等小品文产生影响,司空图对其抒情诗予以评价”。


司空图画像 资料图

司空图在其所作的《题柳柳州集后序》中写道:“金之精粗,效其声,皆可辨也,岂清于磬而浑于钟哉?然则作者为文为诗,才格亦可见,岂当善于彼而不善于此耶?愚观文人之为诗,诗人之为文,始皆系其所尚,既专则搜研愈至,故能炫其工于不朽……今于华下方得柳诗,味其深搜之致,亦深远矣。俾其穷而克寿,抗精极思,则固非琐琐者轻可拟议其优劣。”文中司空图以金属的敲击发音,辨其精与粗,与是钟是磬无关作比,说明可从作者为文为诗的功夫中见其风格。他反对把一个人的诗与文分开论,指出柳宗元的诗歌和散文风格一样的专深致远,提醒后人诠释品评作者不要失之浅薄、以偏概全。他说柳诗与文有着一样的风格,说明对柳文也作了研读。他同情柳宗元的遭遇,叹惜柳宗元的早逝,“玩精极思”是说柳宗元的诗都是深思熟虑的精致之作,决非那些无识大义之人可议论的。

此文虽短,仍可见柳诗与文对司空图的印象之深。他的见解对后世的影响,特别体现在宋代苏轼身上。说是影响,也可视为是从苏轼身上折射出的他的柳研之光。如司空图“今于华下方得柳诗,味其深搜之致,亦深远矣”;苏轼“流转海外,如逃深谷,既无与晤语者,又书籍举无有,惟陶渊明一集、柳子厚诗文数册,常置左右,目为二友”(《答程全父推官》)。司空图论之曰:“(柳诗)梅止于酸,盐止于咸,而其美常在酸咸之外,可以一唱三叹也”(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五),这在司空图又称为“味外之味”;苏轼语“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佛云:‘如人食蜜,中边皆甜。人食五味,知其甘苦者皆是,能分辨中边者,百无一也’”(《评韩柳诗》)。这在苏轼又称“至味”,如语“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书黄子思诗集后》)。这里提到柳诗的主要风格枯淡和纤秾,见于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二、三。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是他辞官退隐至王官,专务诗歌理论的大著。此谓诗品,即指据有不同审美效果的诗歌类型,这二、三两则,也许是他从读柳诗中得以感悟置之前列,而后苏轼心有灵犀地为之解读。

据传苏轼对司空图诗歌中的“棋声花院闭,幡影石坛高”句亦觉新奇,也曾慕名到司空图当年隐居之地王官谷,去了道教名山五老峰,进了白鹤观,实地体验了诗中蕴含的空灵意境,这也见于他对柳诗《渔翁》“有奇趣”的感慨,诠释了“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的禅意灵慧。苏轼对柳诗文研究视野之广、概括之精深,使他在司空图之后是当然的第二读者。金代的元好问指出“柳子厚晋之谢灵运”,他称苏轼“诚亦陶、柳之亚”,而把柳宗元和谢灵运联系起来非他莫属,他当是柳宗元的第三读者了。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