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那年我中考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4-06-22

□邓育秦

这两天正值中考,每到此时,我便会想起1965年的那场中考。半个多世纪弹指而过,但那时经历的每个细节,都如刀刻石凿般定格在我脑海深处,让我回想起许多欲说还休的故事……

当年十二三岁的我们,带着亲人的期盼,放飞理想的翅膀,告别父母,离开家乡,背着行囊,步行来到了闫景中学。懵懂的少男少女在新的环境里,开始了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涯。

我们每天黎明即起,深夜就寝,在昏暗的灯光下背书,在明亮的教室里做题,夏夜忍受蚊虫叮咬,冬日蜷缩在冰冷的被窝,不知送走多少个晚霞,迎来多少个日出。

真正懂事和发奋读书是从初三开始的。那时的中考十分残酷,高考落榜可以复读,中考却不能重来。整个万荣县只招3个高中班、135名学生,称“百人争过独木桥”一点也不为过。老师一下子也温柔起来,严词训诫变成千叮咛万嘱咐的劝说。

面对老师的苦口婆心和谆谆教诲,想起每日面朝黄土背朝天、饱经风霜的母亲,我突然感到如临大敌,生发出想要努力的愿望。我愈加珍惜这最后时光,在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中穿梭,在背诵、书写、答题中奋斗,用自信、乐观、不畏困难的心态向中考冲刺。

中考前,学校放了一天假。中午母亲做了旗花面,里边卧了两个鸡蛋。她煮得那样仔细,调得那样醇香,似乎这碗面施了魔法,我吃了就会更加聪明。她装得若无其事,也不提考试,但从她稀疏的白发和凝重的神色里不难看出,她是在给我明着减压、暗里加油。

1965年7月19日,老师带领我们骑行着去赶考,大家一路上说说笑笑、热热闹闹,觉得既新鲜又好玩,两个多小时,不知不觉就到了二十多公里之外的县城。去万荣中学报到、寻宿舍、找座位,一切安排妥当,天完全黑了。老师见缝插针,猜题押宝;我们偷闲补空,背书解题。没有警察护送,没有家长陪同,只有老师跟我们相依相伴,每场考试老师都像送将士出征一样,十分庄重。

在考场里,我第一次见到了来自全县各地的考生,个头有高有矮,身材有胖有瘦,形态各异,不少考生还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

第一天上午考语文,那年作文题目是《夏收的早晨》。由于我家在农村,前不久刚经历了两周的夏收劳动,我们考前也进行过类似体裁记叙文的模拟训练,觉得大于800字的命题作文有话可说,于是开篇后妙笔生花、一挥而就,自我感觉不错。俄语是我的强项,凸显了我的基础优势,后边的数理化和政治考试似乎也就顺利多了。

走出考场,阳光倾泻而下,落满我们略显沮丧却喜不自胜的面容,三年美好的初中生活结束了,眷恋之情油然而生。回到学校,同学们互赠照片、互写留言,含着欲哭还笑的泪眼,送上彼此真诚的祝福,恋恋不舍地挥手告别。五十九年前的匆匆惜别,至今天各一方,绝大多数同学未再谋面。

时过境迁,如今年逾古稀的我们已是“尘满面、鬓如霜”,当年背过的单词、做过的试题,还有老师讲过的公式和定理早已忘光,而中考的印记却是那么清晰。当年,一群十五六岁的学生骑行二十多公里的赶考经历,早已成为我们这一代人曾经拼搏过的流年记忆。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