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4-06-22
□陈晓鹏
伏天,官方称“三伏天”,也就是初伏、中伏、末伏的总称,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我的家乡万荣,历史上十年九旱,因为多旱少雨,对水的渴望和危机感使得家家户户的小院里都挖有水井,且水井都设有独立的水槽。下雨天,家家户户的房檐下摆满盆盆罐罐接雨水,水槽以力挽狂澜之势将全院之水囊括于水井中,供日常生活,这水就是家乡人民念叨的“下雨水”。
水井虽然是储水的,但在伏天还可以冷藏馍和菜。记得小时候,家里经常用井绳把装着馍和菜的袋子悬于井中,从而达到保鲜的目的。要是碰到夜里下大雨,着急收雨水忘了把馍袋子捞出来,馍和菜免不了被雨水浸泡,第二天中午也免不了吃那顿万荣吃法的蒸馍花。因为对于被水泡过的馍来说,蒸馍花是它价值体现的最高“荣誉”。
伏天很热,老年人吃过饭,或躺在自家门洞的简易床上,或半躺在椅子上摇着蒲扇闭目养神、听着蒲剧曲子哼哼调……“心静自然凉”貌似描述的就是他们这个年龄段,他们在家乡生活了好些年,目光所及皆为过往,面对一切泰然处之,是经过数年来岁月的洗礼所沉淀下来的。
中年妇女围着锅头灶沿忙活,操持着一家人的饭食,时常头顶着湿毛巾忙前忙后,却是最后一个吃饭。很多次看到过这样的场景:大家吃过饭后在树荫下乘凉,中年妇女头顶毛巾端着碗也参与其中,边吃边擦汗,时不时还会嘱咐儿孙记得喝面汤。
光着上半身,是青年人对伏天最起码的“尊重”,吹风扇、喝啤酒、吃雪糕是标配,在燥热难耐的时候,拿起马勺舀上半瓢井凉水灌下肚,很是过瘾。半夜热得难以入睡时,很多青年人都会使出“杀手锏”,从井里吊上一桶凉水,倒在脸盆里,拿着毛巾把全身浸湿,瞬间凉意融入身体的每个毛孔,就可以进入梦乡。
赤身裸体和光着脚丫是幼儿伏天的常规操作,幼儿如大中午的知了那样精神,不喜午睡,各种折腾。吃着西瓜或雪糕,汁水顺着下巴流,貌似才是让人向往的童年。
伏天很热,没有早上和下午,一天全部是中午。早上起来,熬一锅红米汤,供一家人防暑解乏。中午从地里回来的庄稼人饥渴难耐,来不及生火热馍炒菜,半个酥馍,一牙西瓜,吃得津津有味。对于嘴上不“受屈”的人,很多时候,会直接到搭着凉棚的凉粉摊跟前,火烧配凉粉饸饹是伏天降暑美味的天花板。瞅着摊主气定神闲地刮凉粉、抓饸饹、调调料,闻着摊位上吃了一半凉粉碗里的芥末味儿,真是口水直咽,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再来一瓶冰镇饮料,可以回味好几天。
大多数时候,中午吃的是面条,有过凉水的凉面,有放杏仁和少许粉条的南瓜水疙瘩,复杂点的是南瓜揪面片,讲究点的就是自制南瓜猫耳朵。端着一碗南瓜水疙瘩,边吃边擦汗,越吃越热但却越吃越过瘾,那一身汗出来后,感觉像是蒸桑拿后的舒坦,现在想起那场面真是回味无穷。
夜幕降临,巷头路口聚集了很多人乘凉,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小孩子跑来跑去。有的人席地而坐,有的人拿着茶杯靠着电线杆,有的人坐在石墩上。在那个电脑和手机不普及的年代,大家常聚在一起聊天,很多村里的热点事都是在这里获取和传播的。
时间如过眼烟云、随风而逝,这些记忆竟然也有20年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而越来越清晰。人生就是这样,过去想逃离,如今又想回去,伏天也被记忆上了颜色,让人流连忘返。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