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戏剧,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4-06-18

“没想到这10位戏迷唱的是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看到台上的精彩表演,台下的观众禁不住点赞。

那是6月15日晚,弘扬蒲剧冯派艺术演唱会在夏县卫夫人艺术中心上演。以蒲剧名家张秀芳为首的蒲剧冯派艺术传承人,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别样的蒲剧“大餐”。

这样的演唱会让观众欣赏到了专业演员的拿手戏,更重要的是目睹了一众戏迷票友的登台亮相。

这10位戏迷票友身着蓝色旗袍,缓缓走上舞台。随着伴奏响起,蒲剧《清风亭》选段从她们的口中激情唱响。

这些戏迷票友来自运城各地,同属于运城市剧协戏迷协会。说起戏剧的好,她们滔滔不绝。其中一位名叫张晓燕的说出了这样的话,“戏剧,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这是怎么回事呢?

时光回溯至2008年,临猗楚侯人张晓燕正忙于生意,无暇他顾。然而,一次熬夜加班之后,她倒下了。

幸运的是,她虽然被诊断为脑出血,但就医及时,捡回了一条命。不幸的是,留下了后遗症,口齿不清、半身不遂。

这对于正值壮年、总是要强的张晓燕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

后半辈子就一直窝在家里吗?

准备一直让人伺候吗?

难道不再与人交流了吗?

……

这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可,路又在何方?

多少个不眠之夜之后,她决定重拾小时候的爱好——唱戏。

“以前忙着生意和家庭,就抽不出时间,这下好了,就剩下时间了。”她笑着说。

说话不利索?

那就唱起来。

一遍又一遍听,一遍又一遍练……张晓燕怎么也想不到,曾经说话张口就来,彼时的开口却成了奢侈。

再难也要坚持!她告诉记者,确实不服气,一个好端端的人,咋还能向病魔屈服。

就这样,多少次咬字、多少次运腔之后,她突破了“口齿不清”,渐渐恢复到了正常的说话状态。

她的这一改变,让亲朋很是震惊。亲朋的鼓励加油更多了,她对自己的选择也充满了信心。

能唱了,就上台去唱。为此,她坐着轮椅、拄着拐杖,先后登上了《梨园春》《蒲乡红》等舞台。

她被观众亲切地称为“轮椅上的歌者”。而当更多人了解她的故事后,她又成了人们口中“生命的强者”。

随着外出的次数增多,张晓燕也意识到,必须站起来了,不能总让人照顾。

于是,她就像不会走路的孩子一样,蹒跚地往起站、趔趄地往前走。

一步、两步、三步……功夫不负有心人,不知摔了多少次之后,她远离了轮椅、扔掉了拐杖,恢复如常。

现在的张晓燕,腰板直挺,走路生风,而且会唱蒲剧、秦腔、眉户等多个剧种、三十多个唱段。

“你想象不到我经历了什么。”她语重心长地说,“那会刚从医院回到家,就从卧室到卫生间上个厕所,我前前后后用了半个多小时。”

张晓燕告诉记者,没有戏剧,她早就放弃了。

戏剧除了给她内生的动力,还让她结识了一帮戏迷票友。这些人聚到一起,说说笑笑、唱唱跳跳,心情变好了,生活也乐观多了。

渐渐地,张晓燕也意识到戏剧的传承离不开戏迷,戏迷也是很重要的一支力量。自身的价值被放大,她也更加专注于唱戏,尽力抓住每一次能够上台的机会。

这次参加蒲剧冯派艺术演唱会,要穿旗袍高跟鞋。为了演出,克服腿疾,张晓燕在上台前还打了封闭针。

“晓燕的故事太励志了,她就是我们的榜样。”运城市剧协戏迷协会会长邵雪爱说,“我们这个大家庭友爱互助,每个人都很积极,都想为戏剧的传承与弘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正是有着专业演员的兢兢业业、戏迷票友的孜孜以求、广大观众的无限热情,戏剧,这个传承了百年千年的民族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而这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也让每位参与者都受益无穷,如重获新生的张晓燕。

 记者 景斌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