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4-06-18
李潜夫:
扬善惩恶 元曲名家
李潜夫,字行道,一作行甫,元朝晋宁路(平阳路)绛州(今山西省新绛县)人,生卒年不详,元代戏曲作家,元曲平阳七大家之一,传世作品有杂剧《包待制智勘灰阑记》。
李潜夫被称为“绛州高隐”。他一生未仕,隐居乡间,整天掩门读书写作,寄情于青山绿水之间,过着恬淡清苦的生活。
他精心编写的杂剧《灰阑记》描写了包公断案的故事,文学戏剧性很强。剧中,富翁马均卿娶妾张海棠,生有一子。马妻与奸夫赵令史合谋,毒杀马均卿,反诬海棠是凶手,并想夺取其幼子为己子。张海棠被地方衙门判为死罪后含冤上诉,包公接案后仔细分析,知有冤弊,决定亲审此案。他让海棠幼儿立于堂上,让属下用石灰绕着幼儿画一圆圈,然后命令马妻和海棠对拽幼儿,说两人谁能拽出孩子,谁就是孩子亲生母亲。海棠恐伤幼儿,不忍使劲拽;那马妻悍然不顾,强行把幼儿拉出圈外。包公察言观色,细心观看,断定幼儿是海棠亲生,为她昭雪了冤屈,并严惩了马妻和奸夫。
李潜夫的杂剧《灰阑记》构思新颖,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揭露了当时恃强凌弱的社会风气和腐败黑暗的吏治,颂赞了包公巧破疑案、明断是非的智慧和刚正,鞭挞了邪恶,弘扬了正气,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古典戏剧作品。《灰阑记》不仅获得中国人的称赞,而且流传国外,走进剧院,演出屡获好评。
陶琰:
勤政恤民 清廉俭朴
陶琰(公元1449年~公元1532年),字廷信,号逸庵,平阳府绛州(今山西新绛县)陶家巷人,明朝名臣。他少时聪敏好学,过目成诵,23岁乡荐第一,33岁登进士,进入刑部为官。任职期间,他主持正义,执法公正,惩治贪官,平反冤狱,得到百姓赞誉。
陶琰为人刚正不阿,不向恶势力低头。明正德年间,太监刘瑾专权,权倾一时,刘瑾同党徐谦诬告官员李高,担任刑部右侍郎的陶琰查办此案,弄清真相,为李高申冤。刘瑾闻信,勃然大怒,假传圣旨,将陶琰押禁狱牢两个月;刘瑾后又假传圣旨,对陶琰罚米一百石。有同僚劝说陶琰给刘瑾认错就可免受处罚,但陶琰坚决不肯。后来刘瑾被杀,陶琰才得以官复原职,罚米退还。
陶琰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任上,他多次为百姓减轻税役负担,多次开仓放粮,赈济饥民。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担任右都御史时巡视浙江时,海边飓风大作,海堤毁坏三百余里,淹死居民数以万计。陶琰见此状况,便拿出自己的俸银积极救助灾民,又组织大量民众重新筑堤,从萧山至余姚共筑堤五万多丈,预防后患。浙江民众对陶琰无不感恩。
陶琰为官清廉,生活俭朴。在绛州城内陶家巷他的家院里,住房仅有五间砖包土窑。在膳食上,陶琰每顿饭只要一碟清淡素菜,被百姓称为“青菜陶”。陶琰前后为官四十二年,两袖清风,身边没有一点多余之物;每次从一地离任时,他只有装着行李衣物的三副担子相随,人们称赞他为“陶三杠”(南方人用竹杠作扁担)。
陶琰也非常重视家风传承和子女教育。他多次给儿子写信,教导儿子要勤俭、谦逊、清正廉洁,要多给老百姓做善事、做实事,无愧于做人做官的初心。
陶琰与同时代的另一位绛州籍的明朝名臣韩重齐名,被人们敬称为“陶韩两尚书”,可谓“大明一朝,绛州双璧”。一代清官陶琰的高尚品行和感人事迹,对后世学子仕者的做人当官,对现在国家的廉政建设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李毓秀:
潜心治学 教书育人
李毓秀(公元1647年~公元1729年),字子潜,号采三,山西绛州(今新绛县)人,清初学者、教育家,《弟子规》一书的作者。
李毓秀出生在绛州城东郊周庄村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他幼年淳朴谨慎,孝亲友弟,读书悟性很高,做事循规蹈矩。他10岁以后即拜绛州著名儒学学者党成先生(字宪公,号冰壑,家住州城北郊窑头村)为师,成为先生最喜爱的学生之一,师从先生求学游历将近20年。
李毓秀人生经历平实,性情温和豁达。他早年考中秀才,后来屡次科举不中,即放弃仕进之途,精研儒学经典《大学》《中庸》,潜心治学,著书立说。后又创办敦复斋学堂,收徒讲学,教书育人,深受乡人敬重,被尊称为“李夫子”。李毓秀的著作有《弟子规》《四书正伪》《学庸发明》《读大学偶记》《宋孺夫文约》等,其中以《弟子规》最为出名。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后经浮山县学者贾存仁修改审定,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全文1000余字,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语句及朱子注解,结合实际扩充编写而成,以浅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详细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弟子规》是一册通俗教育的国学儿童读本和童蒙读物,在清代后期广为流传,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着同等影响力。
近年来,我国兴起了《弟子规》学习热,新绛县还建立了“绛州《弟子规》文化研究院”。国内学术界对《弟子规》作者李毓秀生平与思想进行了系统、详细的考证和探讨。尽管《弟子规》一书成书时代久远,内容存在着一些封建礼教的陈旧糟粕,但仍不失为一册包含精华、有着积极意义的少儿成长教育读本。
(王凯平)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