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4-06-18
运城晚报讯(记者 杨颖琦)6月15日本报特稿《一场十八年的生命接力》见报后,在读者中引起反响。盐湖区党史办原主任梁柱读过文章后给本报写来读后感说:“这篇文章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生命之伟大,作为一名见证者,我们应该为重获新生的重度抑郁症患者裘生(靳典春)的康复而感恩,为他关爱社会、乐于奉献、积极参加公益活动而点赞。”
梁柱为裘生的事迹所感动,也从他因公益而健康、因助人而重生的经历中得到启迪。他说,人活着,一要自强不息。人吃五谷,孰能无病,况且自然环境和社会际遇如此复杂,得病是常有的事,关键是不能讳疾忌医、自暴自弃,要像裘生那样具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主动寻医,积极治疗;二要感恩社会。人的本质是社会性,任何人脱离了社会都不可能生存和发展,而且社会上总是好人多。裘生得到了社会的关爱和医院的免费精心治疗,他的公益活动也得到宣传部门和各级媒体的关注鼓励,18年间,裘生的手机上多了500多个歌友,都是大家对裘生的热心支持;三要乐于奉献。裘生从康复中得到启发:心怀感恩,回报社会,在奉献中找到生活的真正意义。他每天到公园、广场义务教大家唱歌,继而成立了“东方红旗合唱团”,每天骑着三轮车,拉着音箱和简谱本、专业曲库到公园,组织歌唱爱好者唱革命歌曲和蒲剧、眉户等地方戏曲,活跃大家的文化生活。除了为大家服务外,裘生还将自己总结的抗抑郁心得分享给大家,每发现有老同志退休后情绪低落时,他也热心交谈,现身说法,真诚相劝。18年来,他曾开导过数十名抑郁倾向者,帮助他们走出了情绪低谷。裘生因公益而健康,因助人而重生,他由64岁抑郁病患者转变为82岁健康老人的事实充分说明:只有乐于奉献才是实现健康生活的正确道路。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桌人一起吃饭,手中的筷子有1米长,他们自己夹菜怎么也夹不到口中,最后都挨了饿。而另一桌人同样拿着1米长的筷子,他们夹上菜后互相帮忙,让对面的人吃,结果大家都吃饱了。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走向幸福的真谛,《运城晚报》报道的典型人物裘生在为别人服务中收获了自己的健康,实现了生命的另一种价值,感人至深。
梁柱说,作为德孝之乡、关公故里,运城每一个人的血脉中都有道德追求和奉献基因。相信与裘生一样的好人还有很多,他们展现了运城这座城市的温度,让“天下好运城”更加富有人文魅力和文明品位。希望越来越多的运城好人让奉献和利他成为运城新标识。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