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呵护一方蓝天碧水净土 全面推进美丽运城建设

——全市生态环境工作综述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4-06-05

当下的七彩盐湖分外迷人,站在新晋网红打卡地“盐湖006号灯杆”观景台远眺,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景观大道,一幅诗意如画的山水之城引人入胜。即使是工作日,前来打卡观光的市民和游客也络绎不绝,依旧延续“五一”期间的“火热”景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过去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于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牵引,狠抓中央、省、市三级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落实,履职尽责、恪尽职守,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天蓝了 空气质量更清新

科技为精准降尘赋能。为科学精准有效做好城市降尘工作,市生态环境部门坚持问题导向,充分发挥科技的力量,在中心城区100台出租车安装走航仪,动态实时监测城市道路扬尘。生态环境部门每日分析监测数据,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传给相关部门进行整改。此外,该部门还新建设了53个重点乡镇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基本涵盖了中心城区及各县(市、区)重点乡镇(街道),为城市精准治污提供科学全面的数据依据。

打好蓝天保卫战,是一项系统工程。去年以来,我市锚定“退出‘168城市’后20”目标,坚持“转型、治企、减煤、控车、降尘”并举,标本兼治、长远结合、靶向发力,深入开展了大气环境突出问题“百日攻坚”、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等专项行动,持续推进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截至6月3日,我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72,同比下降14.2%,在全国“168城市”排名115名,六项污染因子除O3-8H外均同比下降,达近五年同期最佳水平。

蓝天保卫战,不仅是一场综合治理的攻坚战,也是一场发展方式的攻坚战。在治企方面,我市全力推进企业升级改造,开展专项排查整治,全市8家钢铁、5家焦化和5家水泥企业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4.3米以下焦炉全部关停淘汰,366家企业完成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和升级改造;在控车方面,全市加强执法监管,完成汽修企业专项整治,货运源头企业实现监管全覆盖,积极引导运输企业开展推广应用新能源和国六排放标准货车,全市公交车1658辆全部为新能源车,出租车4622辆,其中新能源车3138辆,其余为清洁能源车;在减煤方面,中心城区“禁煤区”面积由656.78平方公里扩大到1030.75平方公里,严格排查散煤、“三烧”问题,完成冬季清洁取暖改造72.3万户;在转型方面,我市大力发展新型产业,坚决遏制“两高”项目,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有效控制能耗强度,全市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电力总装机容量占比达到51.9%。

水好了 一泓清水入黄河

步入芮城县城市污水人工湿地,丰富多彩的水生植物,湿润清新的空气,吸引了周边不少居民前来休闲娱乐。作为污水处理厂的配套项目,人工湿地使出厂的水质经生态自然处理提升至地标三类水排放利用,不仅有利于“一泓清水入黄河”,更是让市民享受到亲水近水的“生态福利”。

除配套建设人工湿地,芮城县污水处理厂还配套建设容积一万立方米的进水调节池。目前,该项目正加快建设,预计今年年底投运。该调节池建成后,将有效控制芮城县初期雨水污染,减少合流制管网污水溢流排放,提高对污水处理负荷的缓冲能力,防止处理系统负荷的急剧变化,达到调节流量、均衡水质的目的,从而进一步改善黄河流域水环境质量,确保“—泓清水入黄河”。

项目支撑碧水工程。我市强力推动项目建设,谋划实施了87个总投资116.9亿元的“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项目,并将“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项目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同时,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目前,河津市新建日处理3万吨的第二污水处理厂项目、永济市城区污水处理厂扩容改造项目正加紧施工;中心城区新建日处理10万吨城西污水处理二厂项目已立项,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东片区排水系统末端调蓄设施建设项目(城东污水处理厂)可行性研究报告已批复,后续相关建设工作正有序推进。

打好碧水保卫战,需要源头综合治理。全市积极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围绕沿黄8个县(市),积极谋划项目,将水质改善作用明显、有明确资金来源和实施主体的项目优先纳入,共谋划项目57个。目前,已完工项目20个。同时,坚持“查、测、溯、治”原则,排查整治入河排污口355个,全面取缔了黄河、汾河干流沿岸1公里内污染企业。此外,加快实施雨污分流改造,2023年全市雨污分流改造任务102公里,累计完成雨污分流改造130余公里。2023年全市10个国考断面,优良断面达8个,Ⅳ类断面2个,优良水体比例达到80%,为历史最好水平。今年第一季度地表水优良断面比例达到90%,地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

地绿了 人居环境更宜居

阳光明媚,微风不燥,在运城市大运幼儿园的操场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在老师的陪伴和引导下,愉悦地享受户外教学的幸福。而该园西侧的扩建地块,经过相关部门对土壤污染状况的调查评估,属于安全建设用地,已进入后续的建设施工阶段。

土壤环境直接关系人居环境安全。运城市大运幼儿园扩建地块只是2023年诸多“一住两公”地块之一。为保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我市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的地块,在土地供应前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估及治理修复工作,不符合要求不得进行土地供应。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完成土壤污染调查112宗地,所有问题地块已全部整改完毕,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为100%,确保了人居环境安全。

加快“无废城市”建设,推进固废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我市出台了《运城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运城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垃圾分类相关制度保障逐步完善。中心城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有效解决了建筑垃圾围城污染环境的问题;运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投产运行、并网发电,中心城区、盐湖区乡村、夏县、平陆县和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活垃圾基本实现了“全焚烧、零填埋”。

打好净土保卫战,关键在加强源头管控。全市加强重点地块土壤污染管控,对我市关闭搬迁企业地块进行摸底排查,制订了《运城市2023年关闭搬迁企业优先监管地块风险管控项目实施方案》。开展危废规范管理评估,指导650家单位完成危险废物年度申报,对113家单位开展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省生态环境厅对我市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评估为A级。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围绕环境敏感区和人口聚焦区,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截至目前,累计完成594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占全市行政村的27.3%。我市还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积极开展农用残膜回收治理,不断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土壤安全进一步巩固。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下一步,我市将以此次六五环境日山西主场活动(运城)胜利举办为契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切实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紧紧围绕目标任务,坚定信心、鼓足干劲、真抓实干,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运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让广大人民享受更多的“生态福利”。 周志超 黄 磊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