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国内>

管理血压 稳住健康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4-05-17

记者 魏 濛

“从检查的情况看,你属于是一级高血压,现在要用药治疗。”

“不知什么原因,我的血压总控制得不好。”

“这次和上次对比稳定多了。”

……

在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就诊区坐满了前来看病的人。

高血压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也是国内患病人数最多的慢性病之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严峻,高血压的患病率呈升高趋势,已成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数据显示,我国≥18岁成人高血压加权患病率为23.2%,高血压患者预计达2.45亿人,而其中仅46.9%的患者知晓患病,40.7%的患者服用降压药,但控制率仅为15.3%。

每年的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压日”,旨在通过主题宣传引起人们对防治高血压的重视。高血压不仅仅是简单的血压高,它还是引发中风、冠心病、肾病、下肢血管硬化以及导致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5月14日,针对大家普遍关心以及不知晓的有关血压问题,记者采访了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行政主任屈艳玲,她就血压管理、防治等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

科普宣传助力公众管理血压

心血管疾病始终是影响国人健康的“头号杀手”,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已成为“健康中国2030”的重要规划目标之一。提升社会公众对于高血压的疾病认知,是成为改善国民健康、提升患者生存现状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

“你的血压正常,要保持。”

“你平时自己测血压吗?”

“你的血压在临界值,除了注意合理饮食,要做好平时的血压监测。”

每年“世界高血压日”之际,市区各医院都会组织专家团队或在门诊大厅、或在广场、或走进社区,举办高血压相关知识宣传与公益义诊活动。活动中,除了免费为群众测量血压、血糖和发放宣教资料,相关科室专家还给群众讲解高血压的危害及防治,耐心解答大家提出的各种问题。通过义诊宣传活动向群众普及高血压的健康知识,大家做好血压的自我管理、有效控制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的意识,以及对血压监测的重视程度得到提高。“我就是义诊宣传的受益者。”正在盐湖区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郭彩玲说,平时没有什么明显的感觉,偶尔会出现头痛情况,也没当回事。去年在义诊宣传现场一测血压,高压竟然到了160多。后到医院就诊确定是高血压,进行了服药治疗。

“目前仍有近一半人不知晓这个疾病的危害,其治疗率和控制率也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屈艳玲说,强化关口前移、创新心血管疾病同防同治路径是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实现健康的重要举措之一。

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公众健康素养水平是提升公众健康水平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近年来,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我市各医院以及更多医生专家将互联网作为科普主阵地,普及知识、纠正误区,从疾病危害及日常管理角度展开科普教育,不断探索有趣、有料、有温度的传播方式,让“老百姓像追剧一样喜欢上看科普视频。”

“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致残率高,但现阶段,高血压、高血脂的重视和认知程度仍有待提升,医学科普是架起医生和病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屈艳玲表示,“如果科普视频的观看人数有一小部分能转化为实际改变生活方式、重视血压管理的人数,就能为未来的医疗系统、家庭减轻压力、降低疾病死亡率。”

做好在家自测血压很重要

随着天气越来越热,到门诊就诊的高血压患者也多了起来。医生反复强调,患者一定要坚持自测血压,一方面便于患者及时掌握自己的血压状态,另一方面也便于医生评估降压效果,进一步科学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把血压管理到最佳水平。

“在家可以达到最舒适、最放松的状态,因此在家里测出的血压,准确度往往要高于在医院诊室测量的血压。家庭自测血压可以帮助医生明确高血压的诊断或了解降压疗效,辅助调整治疗方案,具有诊室血压所无法替代的临床价值。”屈艳玲说,不少人在不同地点测量的血压值有差别,甚至有些差别较大。

日前,56岁的市民张女士在散步时偶遇血压免费测量点。经测量,张女士的高、低压值135/90mmHg。此前,张女士常年在家自我监测,高、低压一直在120/80mmHg以内。当日返回后,张女士自行测量的血压值亦在正常范围内。

“张女士的情况并非个例。门诊中常有就诊人员表示,在外监测到的血压值相比家庭监测时偏高。”屈艳玲说,行动后立即测量或测量时有紧张情绪都会造成血压暂时性升高。

随着大众对血压监测管理的认知度越来越高,掌握正确的血压测量方法十分关键。屈艳玲介绍道,在家庭进行血压监测时需注意:

监测时间和次数。每日早、晚各测量3次,中间间隔1分钟,取后2次平均值。测量前至少30分钟内避免喝咖啡、运动或吸烟,排空膀胱,避免紧张情绪。每次测量时先静坐三五分钟,测量时勿交谈或挪动,双足平放在地面,背靠椅背。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血压超过140/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开始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血压超过130/80mmHg则应立即关注,随着血压的升高,可能给心、脑、肾带来危害,建议开始生活方式干预。

电子血压计优于水银血压计。家庭自测血压时,应选择质量合格的上臂式医用电子血压计,定期校准。水银血压计操作繁琐,携带不便。目前电子血压计已普及,只要按照要求正确测量,同样能够保证测量的准确性。而且,电子血压计携带方便,操作起来也较水银血压计更便捷、更容易。

做好每次测量记录。血压控制平稳且达标者,可每周自测1天—2天血压,早晚各1次,以便对自己的血压心中有数。建议每次测完血压后,将测量结果完整地记录在笔记本上,以备随时调阅。记录内容应包括姓名、测量日期与时间、收缩压、舒张压及脉搏,如果血压计提供了平均压或脉搏压,也应一并记录下来。

血压测量的次数也不宜过多,以免造成焦虑,促使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反而引起血压波动。还要注意血压测量的时机,有些人半夜起床排尿时也会测血压,想查看自己的夜间血压如何,其实这样测量并不准确。实在有需要的话,可以借助动态血压测量仪来监测。

测量姿势很重要。测量血压时宜采取坐位,双脚平放于地面,放松且身体保持不动,不要说话。上臂中点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袖带下缘应在肘窝上2.5厘米(约两横指)处,松紧合适,以袖口可插入1指—2指为宜。需要注意的是,手臂过粗或是过细的人,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袖带,如选用标准袖带可能会产生一定的测量误差。

摆脱误区不让血压“高高在上”

“很多人在高血压防治方面存在认识误区,亟待引起重视。”结合众多病例和实际诊疗情况,屈艳玲提醒在日常生活要摆脱以下高血压防治中的几个误区:

年轻人不用吃降压药。很多年轻高血压患者,觉得自己年轻体壮,即使不改善生活方式,不像老年人一样天天吃药控制,也无所谓。实际上,早吃降压药早控制非常重要。如果30多岁开始吃降压药、改善生活方式,只要血压控制得比较好,不用长期吃药,也能健康度过一生。但是如果到了40岁,高血压已经造成了动脉斑块或心肌肥厚,就得长期坚持吃药,否则会发生心脑血管疾病事件。

高血压没有症状就不用管。很多高血压病人在早期确实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用管理,及时治疗非常重要。高血压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它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逐渐破坏人体各处的大小血管、心脏、肾脏等器官。一旦等出现各种症状,再进行控制,就可能已经错过了控制高血压的最佳时机,就会有出现心梗、中风、肾衰竭等危及生命的风险。

降压药可以随意停。有部分高血压患者,觉得血压正常就可自行停服降压药,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降压药不像抗感染药,吃3天、5天就可以了,高血压是一种心血管综合征,是一种慢病,发现后先要进行评估,高危以上的患者需要终身管理。每一个人降压药使用方法不同,有的人经过医生评估,血压已经稳定,可以间断性停药,但有些患者,比如有心肌梗死、脑中风等合并症的,需要终身服药,停药还会再发并发症。

保健品可以替代降压药。有人觉得常吃降压药麻烦,听信某些广告宣传,把降压药都停了,尝试用保健品、膏药、降压帽降压。这些治疗方式没有循证医学证据,不仅无法作为主流治疗方式,还可能导致血压反复波动,病情更加恶化。

忽视情绪对血压的作用。交感神经兴奋是高血压的机制之一,有相关研究显示,焦虑紧张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管的痉挛收缩,诱发高血压和动脉硬化。

忽视生活方式作用。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改善生活方式和降压药物治疗,二者是不可或缺的。高血压与日常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高盐高油摄入、熬夜、吸烟、饮酒、少运动等不良的生活方式,都会导致或加重高血压。如果患者忽视生活方式管理,想要单纯依靠药物治疗,可能会导致血压难以控制,或需用加量降压药,才能使血压达标。

积极生活方式让血压更理想

“由于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加上抽烟、喝酒、熬夜、不健康饮食等习惯的影响,心血管疾病发病年轻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现在很多人年纪轻轻,就已经出现了高血压、高血脂等问题。他们平时不太注意生活习惯,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也缺乏了解,发现时病情可能已经非常严重了。时间就是生命,早10分钟和晚10分钟,便是生与死的距离。”屈艳玲呼吁公众要重视自己的心血管健康,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科学防治高血压,积极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缺一不可。”屈艳玲说,尤其在多种药物联合治疗血压下降效果仍不佳的患者,除了考虑患者依从性、血压测定、继发性高血压等因素外,强调生活方式改善对血压的下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良好的饮食习惯。人们应该少吃高脂肪、高盐、高糖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和低脂肪的食物。此外,人们还应该注意规律饮食,不要暴饮暴食,不要过度饮酒和吸烟。

适当的体育锻炼。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帮助我们降低血压,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太极、瑜伽等。

良好的心理状态。心理压力是导致高血压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放松自己,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通过听音乐、看电影、读书等方式来缓解自己的压力。

要戒烟戒酒。生活中很多人长期吸烟、经常喝酒,吸烟和喝酒有诱发严重疾病的隐患,吸烟过多里面的焦油、尼古丁物质会使血管弹性降低,更容易加速血管的粥样硬化。有部分人血液黏稠,血压波动,都是长时间大量吸烟引起。另外,酒精有刺激性,酒精损伤血管过程中血压也会变化。

定期进行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可以及时发现高血压的症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切记要选择正规、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体检。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