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4-05-15
邸雪梅
盐湖,用百万年的自然流转和海陆变迁沉淀出天然的矿物质宝库,滋养了三晋大地,孕育了河东池盐文化。去年以来,盐湖全面提升改造,用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书写着与时俱进的现代文明,用盐湖的文化资源和生态宝库助推经济发展,不断续写运城高质量发展新篇。
保护文化资源,助力文旅高质量发展
盐湖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河东池盐文化、庙宇文化等人文资源,从盐官、盐商、盐工的盐业主体传承至今的精神谱系,到产盐、制盐、贩盐的盐业生产创造的经济辉煌,再到盐史、盐用、盐技的盐业发展进步的文化积淀,每一项都值得我们不断挖掘、重点保护。我市以《运城盐湖保护利用工作方案》为依据,将保护盐湖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工作落实到文旅营销、品质服务、合作发展中,让盐湖记忆变成盐湖故事,以盐湖文化产业带动运城文旅高质量发展。
要不断创新文旅营销方式,以科技赋能文化展览,打造沉浸式观赏体验,利用短视频平台,加强线上线下互动,让流量为文旅加码。要不断提升文旅服务品质,以贴心、用心、真心的高品质服务吸引游客、留住游客;要提升服务意识,动员广大市民参与到盐湖文旅建设中,通过住宿餐饮定价标准化、人文历史展现可视化、游玩景点导览一体化,让游客吃得安心、住得舒心、玩得省心,打造出具有运城特色的文旅品牌。要加强文旅省域合作,利用区位优势,支持省际交通联动,发挥集聚效应,助力中部崛起。同时,还要加大政策支持,吸引省内外优秀人才来运创业,以人才力量助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为高质量文旅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修复生态系统,促进生态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我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高标准推进盐湖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启动了“退盐还湖”“还湖于民”,开展了还湖绿化、水系治理、山体修复等一系列的生态修复治理工作,实施了河东池盐文化博览园、滨湖大道等一系列项目,因地制宜推动盐湖产业转型升级。如今,盐湖以其特有的生态资源带动产业发展,多措并举续写运城生态建设新篇章。
加强校企合作,做好科研文章。我市通过与山西大学等高校合作,实地走访乡村,扎实做好水系调研,全力打造水清湖畅的水生态环境。加快项目建设,促进实地发展。实施鸟类繁育栖息地保护项目,打造鸟类生息繁衍乐土,开展湿地修复、观鸟台建设等工程;开展生态综合整治工程,实施水生态全效整治,加强水质监测、扩建排水泵站、加强净水能力;加快排废排污工程建设,综合清理废弃垃圾,安装排污设备。打造湿地公园,明确未来规划。打造盐湖生态湿地公园,进行清淤疏浚、护坡绿化等,不断加快湿地修复工程建设;升级湿地保护技术,完善配套设施,综合治理打造良好生态环境;做好生态文明宣传工作,提升群众生态文明意识,保障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
开发优势资源,撬动经济发展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盐湖以其文化特色、生态优势为杠杆,撬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用好资源禀赋,立足民生需求,推动产品创新升级。盐池黑泥,具有良好的保湿功效,其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含量丰富。要想利用好黑泥这项天然资源,需要从面膜产品升级、产品研发、产品价值延伸上下功夫。与此同时,还要借助黑泥研发技术,发现、利用更多盐湖的天然矿物质资源,不断开发新产品、实现新突破。发挥生态优势,对接康养产业,开辟产业新赛道。康养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正成为新的民生经济增长点。立足盐湖发展,开拓民生事业,需要我们在康养建设方面做好准备。一是整合生态资源,发挥盐湖生态优势,打造新型康养示范区;二是出台政策法规,划定康养产业范围,聚焦“一老一小”重点主体、专业服务重点领域、经济来源等重点问题;三是培养壮大康养专业人才队伍,提升服务效能,完善能应用、可推广的康养商业模式。挖掘区域特色,强化产业融合,打造环湖生态文化经济圈。环湖而行,依湖而聚。绕湖开发体育项目、音乐节目等高品质文娱活动,不但可以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还可以带动以湖为中心的文娱产业的发展。要在盐池周边打造夜间经济集聚区,丰富娱乐、消费形式,通过打造多种消费场景,助力消费升级。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