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4-04-11
□王天源
中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阶段,心理问题复杂多样,容易出现情绪低落或者抑郁倾向,甚至暴露出焦躁、偏执、自卑、孤独、懦弱等严重心理障碍。
亲子关系紧张和学业压力增大对学生心理影响较大,表现为家长对孩子的高期待,给孩子加压,孩子难以接受;孩子不想听从家长对未来的安排,又不知道自己该怎么选择,因而感到焦虑,甚至出现抑郁倾向。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调查显示:有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因此,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心理问题及时予以引导,使学生的认识、感情、态度、行为有所变化,使其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
在新时代,我们更应构建一个由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要积极推进“双减”政策落地,丰富校园生活,避免学生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调整教育方式,强化教育疏导功能。
在家庭中,父母要学会和孩子沟通、交流,要理解、信任孩子,多给他们自信和勇气,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感受到父母是真心爱护、尊重、帮助他们的,逐步消除对立情绪。家长应主动与学校联系,将孩子在家的情况和心理动态及时反馈给老师,与学校互相配合,帮助孩子度过心理难关。
全社会要形成共识,共同关注和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关心、支持。心理专家可组成心理援助服务队,义务为中小学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研究、探讨,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狠下功夫,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