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做时代的书写者

——运城市“百名作家走河津”暨“登天梯·跃龙门”笔会发言摘要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4-03-12

□记者 杨颖琦

3月10日,运城市作家协会在河津市黄河大梯子崖景区举办了“登天梯·跃龙门”文学交流笔会,来自全市的80余名作家相聚一堂,交流探讨。

多年来,市作协发挥统筹组织优势,积极推动全市文艺工作者以文会友、并肩采风,创作出一批批反映河东历史文化底蕴、讴歌新时代新生活新运城的文学好作品。本报今按照发言顺序刊发作家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运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王秀梅:

如何生动再现人物风采

人物报告文学是一种文学形式,通常以现实人物为体,通过深入调查、访谈和观察,用文字生动地描述他们的生平和思想。王秀梅以获得2019-2021年度“赵树理文学奖”的作品《寂寞国士姚以价评传》为例,首先向大家分享她的创作经历和写作经验。

“要想写好人物,必须熟悉人物。”王秀梅分享道,她所要书写的主人公姚以价生活在最为激烈动荡的时代,历史事件纷繁交织,而要判断历史人物的历史作为,必须熟悉史实,也要具备史识。为了走近历史中真实的姚以价,王秀梅历时数年付出大量时间和心血,踏访各地、搜集查阅资料、采访姚氏后裔。

写作时数易其稿,反复推敲里面的字句,内容要足够精彩,才能吸引读者读下去。而怎样的作品才算是一部精品,王秀梅有自己的标准:传记是否成功,就是看能否让主人公从云山雾绕中走出来,让一个被历史烟云遮蔽的英雄人物以真实可信、饱满立体的形象,走进读者视野,让读者觉得信服。

山西省女作家协会副主席徐小兰:

“文学,把一个时代留在纸上”

在2023年河津市《龙门》杂志优秀作品颁奖点评发言时,徐小兰提出“文学,把一个时代留在纸上”的观点。在这次文学交流笔会上,她向作家朋友们分享自己的的写作心得。

首先是珍惜童年的记忆。“童年的记忆对作家一生的创作和影响都很重要,在你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你对童年同一事件同一经历的回忆,会有不同的思考和感悟。”对徐小兰而言,那些出现在童年里的人和事始终历历在目,时时鲜活,每每生动,给人以意味万千的感慨和启迪,而这些感慨和启迪随时都能成为作家的灵感来源。

其次是珍惜发生和出现在生活中的一切人和事,养成随手记的习惯。“坚持很多年的写作习惯就是枕边随时放一支笔和一个本,每天临睡前把当天的经历和值得记录的所见记录下来。”徐小兰笑着说她的散文处女作就是这么积累来的。“而现在就更方便了,可以拿手机将新鲜事随时随地记录下来。”在她看来,“对于作家而言,任何体验都不多余,”这些生活碎片的加入可以让作家笔下的场景更有画面感,让人物更加活灵活现。

《薛瑄传》作者宁志荣:

文学创作亟需“破圈”

《薛瑄传》作者宁志荣则从文学编辑的角度向大家分享创作经验。

在宁志荣看来,很多作家在写作过程和内容上或多或少出现了同质化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破圈”。首先是破文学的“圈”,要走出去,与各行各业的人交流、学习,吸收不同领域的知识,这样才能打破自己的认知壁垒,写出更生动鲜活的文学作品。

其次是破自己的“圈”,写作时不能光写自己的感受,要不断突破自我,做人民的书写者。每个作家的人生经历、生活感受不同,加上时间沉淀,创作技巧的成熟,可以创作出更为丰富的作品。

运城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刘纪昌:

做一个时代的书写者

刘纪昌作为运城当地著名的红学研究者、作家,曾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2023年,他创作的纪实文学《扶贫纪事》曾入选《2023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

刘纪昌表示,作家在内容和体裁选择上显得单一化,有些作者的书写还停留在亲情、乡梓情等耳熟能详的内容上,视野相对狭窄。运城历史文化深厚,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市,因此,文学创作的眼光不应只停留在熟悉的人和物上,应该走向田野,走向乡村,用文学作品将田野和乡村的“一言一行”记录下来,书写新时代背景下的农村现状,做一个时代的书写者、记录者和表达者。

“作家的眼光要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刘纪昌总结道,我们作为文艺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新时代文艺创作工作的重要意义,自觉担负起文艺创作的时代责任,从时代脉搏中感悟文艺脉动,书写和记录河东人民的伟大实践,创作出更多更好展现时代风貌、体现河东特色的文艺精品。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