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12-18
□王兢
坊间流传一句话:“互联网上的老年人,如同三岁小儿怀揣黄金穿行闹市,任谁都禁不住想要收割。”甚至于部分老年人心甘情愿被这些粗粝的互联网产品收割,也要满足情感需求的“刚需”。如果子女想要让家中老人不至于花这笔冤枉钱,一是要尽可能地多陪伴老人、满足老人的情感需求,二是教会老人更好地使用数字产品,避免被坑被骗,而这都需要更大的责任心、耐心与爱心才能做到。
近日与“短剧爆火”同时上热搜的,还有“短剧围猎老年人”。据媒体报道,有网友在网络平台上表示“没想到微短剧的受众竟然是我爸”:仅仅一顿饭的工夫,父亲就为看短剧“激情充值”200元。
这并非个例。多名网友跟帖表示父母对短剧上瘾。受访者父母中,有的两个月充值4000元,有的消费总额上万元。这些中老年人起初多是被刷屏的短视频所吸引,一旦点开就被算法“套牢”收割。
短剧“围猎”或“收割”老年人,是对短剧开拓下沉市场的情感性描述,除了事实判断之外还有价值判断。真正引发儿女忧心的是,这些短剧App的诱导消费已经堪比未成年人的大额充值或高额打赏。部分平台的短剧小程序充值页面自动勾选了“默认开启自动解锁下一集”选项,以自动扣款的形式收割老年人的钱包,乃至追款无门、退费无效。
“短剧围猎老年人”的情形,说得精准一些就是“短剧骗老年人消费”,其交易过程已经超出正常的市场买卖范畴,变成了新形态的“骗老年人经济”。对于这个问题,有必要从几个层次上予以辨析。
首先,部分短剧产品“骗老年人消费”的情况并非什么新的东西,短视频时代之前的互联网产品也干出过强制下载、诱导消费、重复收费的把戏,它们瞄准的对象也并不只是老年人群体,而是所有人。近日,“抖音、快手、微信三平台联合打击违规微短剧”的新闻,也与广电总局日前“已经下架2.5万部微短剧,下一步将再次开展为期1个月的网络微短剧专项整治工作”的公告相应,显示这个新兴行业带来的监管问题覆盖全年龄段,“精准收割/围猎老年人”的情况只是行业乱象的一部分,监管工作还是应放在规范互联网产品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大类下进行。
2023年7月19日,工信部曾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重点整治欺骗误导下载、强制自动续费等痛点问题,组织制定《App用户权益保护测评规范》《小程序个人信息保护规范》等19项标准;而短剧App与小程序诱导消费、重复收费的情况,当然也是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违法行为。
其次,比起年轻人群体,互联网产品收割老年人的方式方法已经露出了“更为精准高效”的苗头,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中国正在经历快速老龄化,“低龄老人”也都具备一些共同特质,比如有钱有闲、渴望陪伴、追求健康,等等。一方面老年人群体也存在诸如理财/养生/情感的旺盛需求,一方面老年人群体又不甚熟悉“付费陷阱”,这让他们更容易沦为“数字难民”,或是算法操纵下的“数字奴隶”。
年轻人会将短剧作为“电子榨菜”,老年人也会视短剧为“电子补品”。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并不比年轻人少。其实早在短剧之前,短视频就已经在“攻略”老年人了,“假靳东”“秀才”这样的账号大行其道,诱骗老年人高额打赏甚至赤裸裸诈骗钱财的案例历历在目。“精准收割”的短剧,无非是“假靳东”“秀才”的另类“平替”。
除了手机App打着“中老年社交”“保险理财”“养生类情感类自媒体”“带货”“卖课”的幌子收割老年人之外,如今兴起的“短剧收割老年人”,不过是互联网产品迭代之后,自然出现的一条“细分赛道”而已。相较于年轻人群体,老年人因为不熟悉智能手机操作,更容易被骗取钱财。
短剧本来无罪,但不规范经营的短剧难辞其咎,它们与前几段互联网潮流里的“骗老年人经济”并无本质区别。大自然厌恶真空,老年人需求的市场空白总是有人来填补。让老年人更容易上当的不仅仅是“理财”“养生”这些形而下需求的缺失,还有精神文化产品不够丰富、情感需求这类形而上需求急需满足的问题,以至于不法业者也可以乘虚而入,不想着先做好服务而是先笃定要“收割”老年人。
坊间流传一句话:“互联网上的老年人,如同三岁小儿怀揣黄金穿行闹市,任谁都禁不住想要收割。”甚至于部分老年人心甘情愿被这些粗粝的互联网产品收割,也要满足情感需求的“刚需”。如果子女想要让家中老人不至于花这笔冤枉钱,一是要尽可能地多陪伴老人、满足老人的情感需求,二是教会老人更好地使用数字产品,避免被坑被骗。
广电总局已于2023年11月开始新一轮网络微短剧专项整治,短视频平台也在加大对第三方微短剧小程序广告投放和跳转的治理。而面对“老人上网如同小儿怀揣黄金穿行闹市”的情况,公权力出手打击“闹市”的非法经营现象只是其一,子女多陪伴老人、满足老人的精神与情感需求则是其二,让闹市不再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多管齐下,方是打击“骗老年人经济”的可长可久之道。(《快乐老人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