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3-12-15
记者 魏 濛
12月10日,河东大地雪花纷飞,迎来今冬首场降雪;12月14日,又一场雪降临……气象预报显示13日至17日期间,我市降雪模式又将开启,且气温将创历史同期极低值。
大雪至,寒冬始。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就是说,到了这个时段,降雪的概率比小雪节气更大了,同时雪往往下得更大、范围也更广。这意味着气温显著下降,仲冬也正式开始。
寒冬时节是呼吸道疾病和心脑血管等一些慢病的高发季,此时人们做好养生保健尤为重要。《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这段文字精辟地论述了冬季,我们在饮食、起居、精神等方面的调养方法。市中医医院肺病科主任王金成也就这3个方面的具体调养方法,为大家进行了详细讲解。
◆饮食应温补
俗话说“冬令进补来年打虎”。冬天天气冷,人体生理活动需要更多的热能来维持。冬令进补能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体内,滋养五脏,增强免疫力,抵御寒冷侵袭,还有助于调整人体的生理机能,使之适应寒冷环境的挑战,减少疾病的发生。
王金成介绍道,冬天气候寒冷,多数人群容易出现体虚、畏寒、手脚发凉等症状,进补宜根据地域及个体体质差异选择食物,北方地区天气寒冷,宜进补温辛、热性等温补之品。人们可多吃牛、羊肉等热性食物,补充体内热气、调节阴阳,有助于抵抗冬季寒冷。
冬季饮食还要遵循“秋冬养阴”“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随四时气候变化来调节饮食。可以多吃新鲜的蔬菜和谷物,以补充水分。进补可多食山药、红薯、马铃薯、栗子、核桃、榛子、杏仁等,这些食材大多有补肾益精、强体御寒的作用,对身体很有好处。少吃葱、辣椒、韭菜等辛辣、发散阳气之物,以免引发胃和大肠燥火热亢盛,导致便秘、鼻衄等病症。可多吃大枣、芝麻、干姜、红糖等温中散寒的食物,使能量贮存于体内;多吃萝卜、梨、苹果等润燥食品,冬至节气进补,首先要注意谷、肉、果、菜食物品种的合理搭配;其次是辨证施补,缺什么补什么,但饮食宜清淡,不宜过食辛辣燥热、肥腻食物;再次宜根据需要考虑药膳进补。
此外,也可以使用百合、枸杞子、肉桂、红枣、桂圆等药食同源的食物泡水或煮汤饮用,也有助于巩固体内热气,起到固本培元、益气补血的作用,也可适当多吃一些红烧类、火锅类食物,对身体也有一定好处。注意在吃上述温辛性食物,尤其是肉类时,要控制摄入量,可多喝温水、多吃新鲜的水果。
“辨证用膳重温补,需根据自己的身体特点适度进补。”王金成说,一般来讲,平时怕冷阳虚的人宜吃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大葱、生姜等。阳盛爱上火的人也不宜过食生冷,宜吃性平偏温的食物,如牛肉、小米、米酒等,可以增加水果摄入以清内热。气虚的人平时气短乏力、动则气喘,宜食用板栗、大枣、核桃等益气的食物。平时阴虚内热、五心烦热、盗汗、口干不喜饮、夜梦多的人,可适当多吃些鸭肉、带鱼、紫菜、海带等,但应搭配生姜、紫苏等减其寒凉。
◆起居重补阳
近几日,冷空气席卷河东大地,人们开始感受到寒冷的威力。
冬季,天气逐渐寒冷,阳气潜藏,阴气盛极,万物收藏。王金成认为,进入冬天,养生应当遵从自然界闭藏的特点,以敛阴护阳为根本,保养阴精,潜藏阳气,使阴阳相对平衡,可预防疾病的发生、复发或加重。
王金成介绍,冬天阴气盛极、万物收藏,人体新陈代谢也相对缓慢,寒潮或强冷空气袭来时,高血压、中风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同时,严寒还是伤风感冒、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的重要诱因。因此,从保健养生来说,要想平安度过寒冬,必须注意防寒保暖。
头暖。常言道:“冬天戴棉帽,胜过穿棉袄。”“头为诸阳之会”,不注意保暖,阳气就很容易外泄。头部长期暴露在外,受寒冷刺激,会导致血管收缩,肌肉紧张,引起头痛、鼻炎、伤风感冒、失眠等不良症状,甚至引发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因此,在冬天,戴一顶保暖性能良好的帽子非常必要。老年人、体弱的人或慢性疾病患者,出门前最好戴一顶帽子。
背暖。中医认为,背为阳中之阳,为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行之处。督脉总督为一身之阳经,太阳经在一身之表,风寒邪侵人体,太阳经首当其冲。倘若背部保暖不好,风寒之邪就会通过人体背部侵入,以致损伤了元气而使旧病复发或诱发新病。患过敏性鼻炎、风湿病、慢性支气管炎、胃溃疡、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在寒冬时节尤应重视暖背,以免引起一些宿病和并发症。
脚暖。寒从脚下起,脚是人体的最远端,脂肪薄,保暖能力差。人的脚掌与上呼吸道黏膜之间有着密切的神经联系,一旦足部受凉,可反射性地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内的毛细血管收缩,纤毛摆动减慢,抵抗力显著下降。此时,原来潜伏在鼻咽部的病毒就会乘虚而入,并大量繁殖,诱发多种疾病。因此,冬天足部保暖,一是穿好鞋,防过紧、过松、过薄,袜子以棉袜为好;二是平时多活动脚,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三是每晚睡前用温水泡脚,能消除疲劳、御寒防冻、促进睡眠。冬季也是补肾的季节,可以选用一些温补脾肾、舒筋通络的中药来泡脚。
身暖。冬季应“去寒就温,无泄皮肤,逆之则伤肾”,这就是说衣着要注意、保暖很重要。穿过紧的衣服,身体热量更易于向外散发,反而不利于保暖。穿衣既不能过薄,让人面色苍白、手脚冰凉;也不能过厚,使人面色通红、手心出汗。厚薄合适的标准应是面色红润、手脚温暖。棉衣内胆宜选用分量轻、蓬松、保暖性强的羊毛、羽绒等材料。平时应多到室外活动,使血脉畅通,以适应外界气温变化,增强耐寒能力。
王金成说,在天气晴朗的冬季,多晒太阳也可很好地补阳,温通经络,振奋机体的阳气。同时,我们可以通过针刺结合艾灸的方式温通经络,调补阳气,扶正祛邪,起到补益强身、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情志宜平和
冬天是天寒地冻,万木凋零,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自然界的蛰虫伏藏,用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年春天的生机勃勃做好准备。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变化而潜藏于内。所以,冬季精神养生,应以宁静为本,保养精力。
王金成说,冬季是万物休息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随之潜藏于内,因此,冬季精神养生也要注重于“藏”。“藏”的意思是人在冬季要保持精神安静,心情平和,避免情绪波动,保护阳气,不过度消耗阴精。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多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及时排解,学会调控不良情绪,对于心中抑郁的不良情绪,可通过适当方式发泄出来,以保持心态平和,使体内阳气得以潜藏。同时,冬季阳气收敛,人体的新陈代谢相对较慢,容易导致疲劳,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此外,冬季要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利于阳气的收敛和阴精的蓄积,有助于调整生物钟,提高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若睡眠过晚,则易耗损阳气,使阳气潜藏不足。同时,半夜寒冷,晚睡熬夜易受寒而患病。
王金成介绍,要使情志平和还可以多晒太阳。因为冬季天黑得早,光照时间短,也是易使人产生抑郁情绪的一个原因。因黑夜来临时,人体大脑松果体的褪黑激素分泌增强,能影响人的情绪,而光照可抑制此激素的分泌,多晒太阳可以使人保持好心情。
◆调养勿过头
随着气温骤降,冬季如何正确健康养生也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
王金成说,冬季是一个“养藏”的季节,冬令养生需对路,只有适时、适当才能帮助人们提高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不妄补。很多人认为冬季是一个进补的黄金季节,在冬季到来时各种补品大量食用,也有不少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推出了各种“套餐”“搭档”。其实冬季适当进补就行,冬季主要在于闭藏,不是外泄。过量进补反而会导致身体平衡被打破而形成病态,尤其是过量使用补阳、补气之品反而导致体内精气的外泄,造成“冬不藏精”。所以冬季应该适当进补,不可妄补,尤其是人参、鹿茸这样的补气、补阳“利器”更应慎重。
不妄吃。冬季天寒地冻,吃上一顿麻辣火锅,出上一身汗,好多人会感到很舒服,殊不知这是在耗散人体的阳气。在冬季应该以补养阴精为主,切不可妄用大热之品。当然在冬季更不能吃一些寒凉之品,以免损伤脾阳,影响脾胃运化,破坏消化系统。总之,在冬季应以平和而滋润的饮食为主,如多喝一些粥类,适当放一些大枣、枸杞子、桂圆、银耳、百合,酌加少量生姜,可以补而不腻,润而不燥,为冬季进补之佳品。禁忌大量大热之品如羊肉、辣椒等,大量大寒之品如水果、冰激凌等。
不妄喝。在冬季很多人都喜欢喝点白酒暖暖身,其实适量饮酒是有益健康的,可以温通血脉、祛风散寒。但是白酒毕竟属于温热之品,过度饮用会耗散人体阳气,另外过量饮酒还会生湿生痰,令人痰多、眩晕以及精神不振。
王金成说,现在好多年轻人喜欢喝饮料,这些饮料含有大量的糖类,容易导致发胖。在冬季,过多饮用饮料会损伤脾阳,导致消化不良。同时有些饮料还含有大量气体,饮后容易导致腹胀。故在冬季不可过量多喝寒凉饮料。其实红酒作为最天然的健康饮品,具有美容养颜之功,可作为冬季养生佳品。另外红茶味甘,性温,善蓄阳气、生热暖腹,可以增强人体对寒冷的抗御能力,还具有祛油腻、开胃口、提神之功,非常适合冬季饮用。
不妄劳。冬季不应该熬夜,要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利阳气潜藏,阴精积蓄。冬气之应,养藏之道,在冬季锻炼身体应当适当,不能像其他季节一样挥汗如雨,微微出汗即可;在冬季应该适当减少洗澡的次数,更不能长时间泡热水澡、经常洗桑拿,以免耗散人体阳气。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