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3-12-01
□记者 薛丽娟
11月28日,运城博物馆内,万件出土文物移交仪式在此举行。此次移交的出土文物共计4961件套(10675件),不仅数量可观,而且类别丰富。这些文物出土地点分布我市10余个县市,出土年代跨度从百万年以前的远古时期到清末近代。其跨度之广,充分展现了古河东大地各个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变化,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价值。这些文物为我市坚定文化自信、讲好运城故事,注入了更多“源头活水”。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一石、一陶、一瓷,不仅承载着历史和文明,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这次移交的文物中,有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有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有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也有汉代的釉陶、盛唐的彩陶、宋金的瓷器、明清的铜镜等。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特色和民俗文化,也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比如,永济市独头村出土的刮削器、牛牙化石和远古象臼齿化石等,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窥视古人生活方式和技术水平的机会。永济市晓朝村出土的彩陶钵、彩陶曲腹盆,西阴遗址出土的敛口钵、夹砂釜等,都为还原古人的生活场景和文化风貌,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新绛县窑头村出土的彩绘陶罐、陶马俑、陶女士俑,平陆县茅津村出土的三彩执壶等,融合了雕塑与绘画技法,再现了唐代陶器的实用功能和审美水平。宋金是山西瓷器史上的黄金时期,此次移交的文物中,宋金时期挖掘出土的瓷器多为瓷枕、瓷碗,品类丰富多样、装饰多姿多彩,富有艺术性和灵动感。绛县东关村出土的明代十二生肖俑等,是研究明清时期社会习俗、丧葬礼仪等方面的生动文物实例。
每一件文物都凝结着先人的智慧和民族的历史,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为我们开启了一条与古人对话的通道。讲好运城故事,需要深入挖掘这些文物背后蕴含的文化记忆。
“运城出土的文物,更多承载的是运城的历史信息,多元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挖掘好文物背后的故事,讲好文物的前世今生,将运城作为中华五千多年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的重要性继续挖深、走实。”运城博物馆馆长王大奇介绍,运城博物馆目前有3万多件藏品,此次出土文物移交入藏后,将增至4万多件。这批文物入馆后,将严格按照文物管理办法,开展藏品登记、建档建卡等工作。
对博物馆而言,藏品入藏后,采集信息、建立详细档案,要弄清文物所属遗址、流传经历,还要弄清其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保管好、研究好、阐释好这些文物,对我市历史传承、文化传播及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等有积极意义。这些文物在充实运城博物馆藏品的同时,也为我市深入开展文物研究阐释、文物活化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次万件文物移交运城博物馆,不仅是对运城文物保护工作的支持,更是对运城文物保护工作的认可。
运城历史悠久、文物资源丰富,拥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620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2处、数量位居全国地级市之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542项,其中,国家级和省级项目数量均位居全省第一。
近年来,运城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我市文物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在省文物局和省考古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积极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挂牌成立运城市考古研究所,组织开展“国宝第一市、天下好运城”大型公众考古系列活动,连续举办3届“西阴论坛”;全市主动性考古工作位列全省第一,先后荣获“百年百大考古发现”1项、“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3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6项……
不仅如此,我市按照“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因地制宜,通过资源整合、统筹规划、分类保护、文化挖掘、研究阐释和活化利用,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在优化机构设置、普查资源概况的基础上,也强化了文物保护利用制度建设和人才引进。
尤其是今年以来,我市将推进文博单位的建设、开放和举办原创展览作为工作重点,优化博物馆体系布局,稳步推进新馆建设,强化馆藏文物保护,打造精品陈列展览,开展联展巡展、文创项目推介等活动,积极发挥博物馆宣传教育作用,“让文物活起来”。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向社会大众介绍、宣讲了文物保护及文博相关知识,也让更多观众认识、了解、走进博物馆。
“文物的价值都不是一次能认定的,需要不断地深挖、细挖。”运城市文物局文物保护利用科科长、四级调研员卫文革说,“文物最珍贵的莫过于其历史与文化价值。这些文物在博物馆展示,发挥了应有的功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传承,就能惠及更多人。这不仅会推进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也会增加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此次万件运城出土文物的移交,无疑促进了考古成果的转化、文物的活化利用,对讲好运城故事、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些珍贵的出土文物,如涓涓细流汇入运城厚重的文化长河中,必将以其穿透历史的时代生命力,为运城的未来增色添彩。
摄影 记者 茹雅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