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秦砖汉瓦的美丽嬗变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3-11-30

□曹中义

砖、瓦至今仍是中国民间房屋建筑的主要材料。砖、瓦萌芽于春秋战国,畅行于秦、汉及之后各朝代,成为独立的体系。其实,它孕育于陶,仍然是陶的孳乳,而且是舜帝后裔妫满发明的。

春秋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春秋初年,王室衰微,控制诸侯的礼乐制度不断遭到破坏。在青铜器的使用上,诸侯们也纷纷突破周礼的限制,享用以往只有周王才能享有的规格。这反映在青铜器制造上,便是以往庄重肃穆的礼器日益生活化,而其作为礼仪用器的重要功能逐渐淡化。陶器制造上,则有了仿青铜礼器的鼎、盘,也有了仿日用器皿的豆、鬲、罐、盂等。其材质以泥质陶为主,夹砂陶次之,另有少量夹砂红陶和夹砂棕陶;造型以平底器和三足器为主,有少量圈足器;纹饰更为简单,主要是粗绳纹、瓦旋纹。这些器皿不仅品种减少,而且纹饰单调,反映了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

“春秋无义战”。242年之间,100多个诸侯国弱肉强食,互相吞并。“强凌弱,众暴寡”,到末年,只剩下晋、楚、齐、秦、越五大国和鲁、宋、郑、卫等几个小国。

五霸之一的晋国,后来又发生了内乱,韩、赵、魏联合灭智,瓜分了晋国。永济当时是智伯的地盘,和赵发生了大战而亡。至今留下智城、智家堡、赵柏、赵杏、赵伊、赵村等历史地名。1993年修运风路时,笔者《关于抢救运风路地下文物》的紧急提案被政府采纳,运城市文物考古队挖掘的赵杏墓坑排列整齐,规模宏大,应为死难将士的墓群。墓群及车马坑,清理出土文物13000多件,陶器占了绝对数量,直接反映了当年战争之惨烈,死亡将士人数之多。

春秋战国时期,陶器在建筑业上有了重大突破与发展,陶水管、板瓦、筒瓦大量使用,还出现了方形或长方形薄砖,空心砖,这是中国最早的建筑用砖。永济博物馆馆藏有战国“回纹空心砖”一块,残长79厘米,宽34厘米,厚17厘米。其体型宽大厚重,六面布满回纹,精美绝伦,是这一时期的见证。

秦汉时期,砖、瓦制作有了进一步发展,尤以瓦当为佼佼者。瓦当也叫瓦头,就是屋檐最前端的那片瓦。人们独出心裁地在上面制作了图案或文字加以美化,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建筑艺术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文化的繁荣。大一统的秦汉王朝不仅大搞宫廷建筑,也带动了民间建筑的繁盛。今永济的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有晓朝遗址板瓦、筒瓦;信昌遗址绳纹筒瓦;屯里南遗址绳纹板瓦;刘家营遗址绳纹筒瓦、卷云纹瓦当;胥村遗址绳纹板瓦、筒瓦;上源头遗址绳纹板瓦及空心砖;山底墓葬绳纹筒瓦、灰陶板瓦;韩村墓群子母砖;舜帝村墓葬泥质红陶网格纹砖等,充分说明在春秋至汉代,永济境内的空心砖、网格纹砖、板瓦、筒瓦、瓦当等一应俱全。

从陶器作坊分化出的砖、瓦制品,成为建筑业的新宠,构筑起一座座宫殿、一幢幢楼宇、一处处城池、一片片屋舍,整体虽为灰色,而悬于屋檐上的瓦当,集书画、工艺、雕刻于一身,有着遮挡、美化、寄望等功能,成为古典建筑中的一种特有的陶艺装饰物,像一串串美丽的项链,熠熠生辉,虽为附属,却使建筑物成为凝固的乐章,美妙的韵律而引人向往。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