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09-12
□周仲民
一代诗匠王维,在辋川留下大量诗作,其《辋川集》中的《鹿柴》便是其中之一,诗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五言绝句不过20个字,写得清新隽永、流畅自然,没有矫揉造作,也无刻意修饰。诗的微妙之处,在于以人语反衬空寂,以光色描摹幽深,从而达到了动静呼应、虚实共生的绝佳效果。如今,《鹿柴》这首诗不仅入选了当代的小学课本,还是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一篇经典范例。不过,对于此诗的解读依然存在某些歧义,且多停留在“空谷传声,夕阳落照”的认知层面上。
某个夏日,笔者从上海回来,约同几位倾心辋川与王维研究的同仁,一起对《鹿柴》诗中展现的景致进行了实地考察。在王维《辋川集》序中所说的“二十游止”中,“鹿柴”位列第五,其位置在今西安市蓝田县辋川镇河口村北。车到人称的“哑呼崖”口,就看见山崖上题写的“鹿柴”二字,下方新立着一个王维与裴迪的《鹿柴》诗碑。
沟口宽度十米左右,两旁山峰耸立,高崖对峙,虽不甚险峻,却幽深莫测。其时天旱无雨,不见流水,唯有一条新修的乡间水泥路,顺着沟道委蛇前伸。时间恰是下午四五点钟,车行800余米,向上转过一个山弯,即看到有一凸出的石崖竖立在沟谷中央。这个石崖在当今的地图上,明确标注为“哑呼崖”。其实,此石崖本名“鸦护崖”,1923年绘制的蓝田县地图有明确标注,清代光绪年间与1936年编撰的《蓝田县志》,也都有关于“鸦护崖”村的记载。今天人称的“哑呼崖”,那是20世纪50年代中,在地图测绘时标注出现的转音差错。后人以讹传讹,随之沿用至今。
“鸦护崖”的来历,是因为这个石崖,外形状似石锥,只有东南一侧尚与山体相连,又恰在两道山谷的会合之处,上有乌鸦栖息,便有了“鸦护崖”的称谓。向西转过“鸦护崖”,别是一处天地。人字形交合的山谷,树木葱郁,不见天日。实地察看,南谷长约400米,西谷深及200余米。两谷交合区域,形势相对开阔,可谓一方偌大的虚空,足以令飞禽走兽适意栖居。
车路从“鸦护崖”北狭口转向进入西谷。自西谷北侧,上至山谷尽头。然后,折向南侧,绕过谷道交合的尖角,沿南谷西侧上行,即到达山谷梁顶。山梁蜿蜒屈曲,呈北西与南东向延伸,上有些许平地。南谷梁上有数户人家,人称“小哑呼”。只是,房有坍塌,荒草夹道,已无人居。西谷梁上,亦有村落,名叫“大哑呼”。过去,大小哑呼合称哑呼崖村,也就是鸦护崖村。如今,村庄整体搬迁,唯余青瓦土房。站在山梁,俯身下看谷底,心头蓦然醒悟。原来,这《鹿柴》诗中,竟然藏着诸多不为人知的隐秘。
诗题“鹿柴(zhài)”,又作“鹿砦(zhài)”,意为圈养鹿的木栅藩篱或鹿群生活的石垒屏障。当今学人与各类教材,大都认同前者,注解成养鹿栅栏。但实地考察表明,进入人字形山谷的峡口,宽度不到五米,水泥路占去三米,水道仅留米余,根本没有安置栅栏的可能。另外,人字形谷内不全是四周“天坑”,设立养鹿藩篱也是一笔不小的“投资”。何况裴迪的《鹿柴》又言“不知深林事,但有麏麚迹”,麏即獐,麚指牡鹿。可见,王维当时并未养鹿,诗题所说的“鹿柴”明显与养鹿栅栏无关。所以,此处唯有的解释只能是后者,即横在沟谷中间的那个“鸦护崖”,确实是作为鹿群生活的一道“石门”屏障,它被王维戏称为“鹿柴”,列入辋川二十景。古语“砦”与“柴”通,然一个部首“石”,一个部首“木”,本意仍有差别。王维妙用通性,令后人扑朔迷离,以致出现误读,便不足为奇了。
全诗的意境,实际是围绕着诗题“鹿柴”,也就是这个“鸦护崖”一步一步有序展开的。从前两句看,“空山”当指人字形山谷包含的虚空,谷内林深幽暗,本不见人影。而诗人却在此听到有人说话的响声,那么这人声从何而来呢?诗人没有给出答案,只留下一个让人联想的谜底。现场查看,谜底也很简单,就是沟内的山路行人。当诗人站在人字形山谷内,东有“鸦护崖”遮住来路,人声的回响若从崖西峡口传入,自然无法看到来路的行人。
从后两句看,“返景”,学人多引用《初学记》卷一中的“日西落,光反照于东,谓之反景”,来解说“返景”。这个解说无可厚非,但“返景”到底是一种什么景致,许多解说并不明了,甚或闪烁其词,以致出现诸如“阳光‘早照一次,又晚照一次’”的“返照”说法。究其原因,是忽视了“鸦护崖”的现实存在,“光反照于东”随之失去根本,“返景”就生出多种歧义,变得让人难以理解。实测“鸦护崖”高出谷底十五六米,较山梁岭头低三五十米。上午十点以前,因东南一侧有山体遮挡,大部分时间都见不到阳光。中午至傍晚时候,会一直受到阳光照射。由于“鸦护崖”与东南山体,呈一细脖状部分连接,依照热传递条件,崖面温度当明显高出周围岩体。加之地处“虚空”正中,每到傍晚,便有大批乌鸦在上面栖息。久而久之,鸟粪就染白了崖面。而正是崖面为鸟粪染白,“返景”一词表征的意义,才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下午四五点钟,夕阳斜照,直射“鸦护崖”表面,染白的崖面便产生折射,把阳光反射到深林之中,又照射在青苔上面。这个奇异的现象,来自王维的细微观察,《鹿柴》诗中的文字恰是他的视听感觉。
至于《鹿柴》描述的节令,可从裴迪同咏诗中找到端倪。其诗言,“日夕见寒山,便为独往客”。“日夕”意指日落,“寒山”暗喻深秋,节令当为(唐)授衣节时(农历九月)。不过,辋川西对尤风岭,海拔八九百米,日没山梁的时间约在下午三四点时。这样,“日夕见寒山”的意思就应是,太阳没入山梁的时候,光线自山梁背后射出,寒山的轮廓便清晰地显现出来。当然,这个“日夕”时间的选择不是裴迪的本意,而是王维在玩赏过“鸦护崖”,写下《鹿柴》之后,留给裴迪的一项作业。
日月不居,光阴流转。一千多年过去,生态环境悄然变迁,“鸦护崖”奇观已难再现。但《鹿柴》长存,诗魂不灭,辋川依旧为学人流连。
(《西安晚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