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09-11
□王渝生
火药是唐代炼丹家在师承前辈炼丹技术、创造和发展“伏火法”的基础上发明的。所谓“伏火”,就是把一些具有猛毒的药物,先采用火烘、煨、烧、灼的方法“驯服”一下,改变其易燃、挥发等固有性质,使其药性缓和,容易被控制。硝石和硫磺就常用伏火法处理。
宋时成书的《诸家神品丹法》已认识到把硝石、硫磺、木炭3种成分混合在一起,很容易着火燃烧,因此在伏火时采用挖地坑、四面填土的保护措施。约9世纪中叶成书的《真元妙道要略》,则记载了“以硫磺、雄黄含硝石并蜜燃之,焰起烧手面及烬屋舍者”,可见当时炼丹家已熟知这类混合物燃烧爆炸的性能。但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要主动利用火药燃烧爆炸性质,而是反复告诫人们,要牢记硝、硫、炭合炼时酿成火灾的教训,切莫引火烧身!
火药突破“药”的限制,用于军事之中,则是晚唐才开始的。北宋史学家路振《九国志》记载唐哀帝天祐初年,即10世纪初,有所谓“发机飞火”,这里应该指的是发射火炮。五代时,除火炮外,先人还制造和使用了火球、火蒺藜等火器。宋代是火药和火器早期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曾公亮的《武经总要》明确记载了3个火药配方,以及制成的火器性能和用途。这3个火药配方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记载下来的成熟的火药配方,它标志着火药发明阶段的结束,进入了实际应用阶段。
火药发明的关键在于对硝石的掌握。中国人应该说是最先掌握硝石知识的。1140年,阿拉伯药物学家白塔尔写了《丹药大全》这本书,记录了1400种药,其中也讲到了硝石,这是阿拉伯文献中最早出现的有关硝石的记录。
因为纯净、洁白如雪的硝石来自中国,白塔尔给硝石取了一个十分形象的名字——中国雪。无独有偶,硝石传到波斯,波斯人则称它为“中国盐”,用它来炼金、治病和做玻璃。欧洲人又是在和阿拉伯人的战争中,接触了火药武器,并学会了制造火药。 (《科普时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