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09-09
长久以来,大家都有个困惑:进入同一所大学的同学分数都差不多,为什么在接下来的学习、进一步深造乃至求职中会产生巨大的差异,有什么能力是高考分数所反映不出来的吗?
两种学习模式造成分化
同样优秀的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后,有的游刃有余、方向明确,有的迷茫失落、不知何去何从。《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指出,这两种学生其实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学习模式,一类是目标掌控模式,一类是直觉依赖模式。
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往往在大二的暑假就开始分化。目标越明确的学生会越早准备,他们会提前了解大学的学习内容、就业市场的规则后,有意识树立目标,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让大学的经历和成果可以转化为下一步目标的资本。
而直觉依赖模式的学生,靠旧的习惯和直觉来安排大学生活,甚至因为学习场所的剧烈转变,引发文化震荡,搞不清自己是谁、要成为谁。例如同样是去求职,目标掌控型的人会掌握信息、参加实习,但直觉依赖型的学生出于习惯还是只顾学习、没有要为求职提前准备的意识。
家长要提前做好三步“布局”
大学学习模式的差别是有规律可循的,早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埋下了种子。作为家长,能做些什么?
首先,在基础教育阶段帮助孩子扩大视野,对他们进行不同文化背景的培养、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而不是局限于考出好的分数、除了学习不用做别的事情。越多接触真实的世界、越多去体验生活,才越能适应陌生的大学环境。
第二,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培养批判性精神和全面发展相结合的能力,这些比背诵能力要重要得多。如果没有优渥的外在条件,也依然可以为孩子创造机会,比如积极向有条件的人去求助、积极利用社会资源,鼓励孩子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公益展览、网络讲座等资源,培养广泛的兴趣。
第三,改变传统认知,目光放长远,对孩子的成绩不要太过焦虑。家长要认识到考试成绩好只是优秀的基本条件,丰富的爱好、自主的能力、有趣的个性、合作的精神、灵活的思维才是未来职业生涯的加分项。学习过程中,父母不必插手太多具体的事情,不要过分催促孩子的学习,只在紧要的关头为孩子提供信息和资源,不要强调成绩而是要强调人生目标。鼓励孩子发展自我控制的能力,同时父母也要尽可能为他们保驾护航。
学习模式可以转化
一个人未来能走多远,确实受到家庭所处阶层的思维习惯、视野和见识的影响。但是我们不应该把一切的问题都归咎于家庭,因为学习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学习本身也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通过校园学习、自我探索,也能够完成从直觉依赖到目标掌控的模式转化。
十几岁正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建立正面的、积极的思维方式,找到价值感,就能走得更加长远。假如读了自己没什么兴趣的专业,也不要自怨自艾,要看到其中有利的部分,重视成绩又不盲目盯着成绩,才能够更好地规划人生。优秀并不只有一个维度,人生也不是只有一条道路。遇到挫折时,不要专注于自己的缺失,要看到其他方面发展的可能性,因为在陌生和不确定里依然隐藏着机会。有时候,自由地探索、散漫地发展,也可能会让内在的价值显现出来。
每个人都要勇敢撕掉自己身上的标签,抛弃自我厌弃和自卑,认识到自己的经历会赋予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优势。终其一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改变自己的信念,不断优化自己的学习模式。
(《科普时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