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09-09
张新未
家长们都很重视孩子的数学思维培养,但有时候有些做法反而适得其反,磨灭了孩子的兴趣。
无聊的事情天天干,无聊的事情巨量干,日复一日,兴趣基本就说再见了。适量的练习有助于强化记忆,但过量的练习不仅没有意义,更是一种消耗。
如果总是给孩子超过他能力的题目,由于题目难度太高,没有办法攻克,孩子在其中只能感受到挫败,没有丝毫的成就感,久而久之孩子也不会再有兴趣继续下去了。要给孩子他踮脚就能够到的难度,这样成就感的不断叠加才能保持住孩子的兴趣。
不少家长会说,自己经常在家给孩子出些简单的计算培养他的数感,比如:“2+3=?”看起来很有数学氛围,为什么孩子就不喜欢呢?
其实,“2+3=?”看似“很数学”,但数字并不等于数学,数字只是符号,是一种文字表达,文字本身不附加意义是没有含义的。
在认识字、写字之前多跟孩子说,多让孩子听,多让孩子玩。孩子在学龄前主要是通过感官来学习,他的抽象能力还没达到一定的水平,所以就可以从生活中的事物开始,给他提供各种各样的素材,让小朋友有具体的感知。
家长能出题是好事,说明家长有意识地在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但是提问题有方法,我们不能要求家长像老师一样可以提出一个合适的问题。比如,问题的难度合适,正好不是很难也不是太简单,正好比孩子的能力高一点点但又能够得着……所以,提出合适的问题的任务交给老师,家长如果可以在生活中多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观察就很好了。
比如说时间时可以说:“10分钟之后我过来陪你玩。”而不是“马上”“等会儿”。多用准确的时间来表达,多数量化地描述场景,孩子就会觉得数学很有意义、很有价值。
再比如一本书在什么位置,你可能会说:“就在那。”这种方式是可以沟通,但不是好的数学沟通。关于位置你可以说它在桌子的右边,在书架的左边。总之,多用数学的语言去描述,多陪孩子玩就够了。
所以,兴趣是一切的起点,千万要保护好孩子的兴趣。在兴趣的基础上,加上适当引导,才能帮助孩子构建数学底层思维,学好数学。 (《现代家庭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