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古代的高速服务区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08-22

□李天飞

古代大路上,每隔五里或十里就设一座“亭”。五里的就叫“短亭”,十里的就叫“长亭”,又叫“驿亭”。所以李白的《菩萨蛮》说“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也写成“长亭连短亭”)。意思就是“哪里是我回家的路呢?只看见一座座长亭和短亭相连”。

这种亭,并不是路边一座孤零零的亭子。

亭是“停留”的意思,是旅客休息的地方,这是一组能满足许多人吃住的大建筑:

有大堂,有卧室,有餐厅,有停车场(或者马厩),而不是一个公园里的小凉亭。那样的凉亭,四面透风,面积不到十平方米,是不能住的。

不过,亭又不是普通的民宅。“亭”一般是有楼的,而且很高,远远地就能望得见。象形文字里,还保留了“亭”的样子。

另外,亭、京、高等字,上面都是亠加一个口,凡是带这种造型的,都有高大建筑的意思。“京”本义是积土的高台,“高”的本义也是高台。

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有高耸的标志性建筑,进去之后能吃喝,能休息,能住宿,这相当于什么呢?对了,这很像今天高速的服务区。

古人骑马坐车,10里一亭;今人开车,100里一个服务区,密度也差不多。而且,很多服务区,都有高耸的标志,很常见的就是一座塔楼。因为现在高速服务区的建设标准,有一条就是要“突出高速公路交通建筑的识别性”。

“塔”还有一个异体字,写成“墖”,你看这右半边,还是一副“亭”的模样。

一般说来,乡间的叫乡亭,位于郡县治所的叫都亭。不管是什么亭,都是可以招待旅客的。在一幅汉代壁画中,亭是一栋复合性建筑。有两层楼,楼上朝向我们的这面,看上去被均等地分成了3个房间(我们姑且称之为201、202、203)。房间里都住了人,可以推想另外几面也有这样的房间。楼下没有分隔,有一个女子,好像是前台服务员。楼前有一个男子,作躬身礼拜状,好像是门童。亭的一楼要比二楼高大宽敞些。(《北京青年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