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08-18
□程醉
杜鹃鸟是鸟纲、鹃形目、杜鹃科所有鸟类的统称,在我国境内大约共有25种杜鹃鸟。它们在我国分布范围非常广泛,比较常见的有大杜鹃、中杜鹃、四声杜鹃、八声杜鹃、噪鹃、鹰鹃等。
杜鹃可能是从古至今被文人雅士们在作品中引用最多的一种鸟类,因此别名、别称也很多。比如说子规、杜宇、布谷、望帝、谢豹、鸤鸠等。
杜鹃的这么多别名,大致来源无外乎有三。其一,拟声,比如说“布谷”;其二,传说,比如说“子规啼血”;其三,典籍,比如说“七子均养者,鸤鸠之仁也”(《三国志》)。
成语“子规啼血”典出《史记》,说的是春秋时期蜀国皇帝杜宇(望帝)死后变成了一只杜鹃鸟,每年春天都到高处哀鸣,以至于嘴巴都啼出鲜血,血落地则化为杜鹃花。现在,“子规啼血”常常用来形容人悲愁、悲痛至极。
然而,在现实中杜鹃鸟并不会“啼血”。只不过是因为它们的口腔表皮和舌头都呈现红色,让古人误以为杜鹃鸟因为鸣叫过度,而满嘴鲜血淋漓。简单地说,这些都是古人想象出来,再经过各路文人墨客们加工、升华而来的,可以作为成语引用,但当不得真。
历朝历代以来,诗人们在作品中常把杜鹃鸟作为悲鸟,来表达自己的情怀。比如说李商隐的“望帝春心托杜鹃”;白居易的“杜鹃啼血猿哀鸣”;李白的“又闻子规啼夜月”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实际上,杜鹃鸟在夜晚鸣叫并非因为悲伤,而是雄杜鹃在求偶。在春夏季整夜鸣叫的,一般都是四声杜鹃。这种习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子规夜啼”。但“子规夜啼”并不是一个成语,而是从古诗词里延伸出来的俗语,大致和谚语、常用词类似。
“鸤鸠之仁”也是一个成语,说的是布谷鸟在哺育幼鸟时,能够做到一人一口,公平公正,大意指一视同仁的爱。但是,布谷鸟也就是大杜鹃的繁殖方式是非常典型的鸟巢寄生,它们并不会自己筑巢和育雏。(《今晚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