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3-07-19
□张双林
历史上北京的饭庄、饭馆,乃至饭铺的字号都力求文雅,喜欢用堂、楼、居、轩等字样。清末民初的大饭庄“八大楼”,不仅都标有楼字,而且其他两字也文雅、古朴和吉祥。如正阳楼、泰丰楼、新丰楼、万德楼、悦宾楼、东兴楼、庆元楼、会元楼。
在楼字之外,大饭庄最爱用的还有“居”字。居在汉语中有多种含义,唯有用在饭庄等商店名称时,才是最有典雅内容的名词。“八大楼”在北京出现之时,北京有了“八大居”之说——和顺居、天兴居、鼎和居、广和居、义盛居、同和居、福兴居、东兴居。
这些带有楼与居字的饭庄,大多以经营鲁菜为正宗,店东、掌柜、厨师、跑堂等均来自山东福山、黄县等胶东地区。
在楼、居名称大规模使用之前,老北京的饭庄喜欢用“堂”字。“堂”字号饭庄有“冷饭庄”之称,“只应外会,不做小卖,为‘冷饭庄’也。”《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就有许多“堂”字饭庄的记载:“庆惠堂在东单观音寺胡同,冷饭庄也,平日绝无过问者,每逢春、秋二试,举子多聚于东单牌楼一带,值此时,该肆顿形兴盛。”庆惠堂的饭菜便宜,进京赶考者“群赴该饭庄”。堂字号饭庄,昔日也有“八大堂”之说,习惯称为东麟堂、宗显堂、衍庆堂、燕喜堂、天福堂、天寿堂等,但人们记得最清楚的是什刹海旁边的会贤堂。此外,北京的中药店都以“堂”相称,并配以同仁、怀仁、庆仁、永安、千芝、万全等字,亦是一种很特殊的文化。
清末民初,北京涌现出带“春”的饭庄。“春”是有诗意的词,人们以“春”为字号名称,不只是文化,更是一种活力。当年西长安街并不繁华热闹,十分冷清,在这里开店是有风险的,好在此处离会馆众多的“宣南”和西单商业区不算太远,况且北洋政府的一些机关,如教育部、邮政部等都在西长安街附近。于是,他们在西长安街上安营扎寨,开起了一家家以经营淮扬、闽、浙风味的中型饭馆,因它们的字号中都有一个“春”字,故被人称“长安十二春”。
在“长安十二春”中,同春园以经营南京、淮扬菜为主,尤以淮扬菜出名,如该店的松鼠桂鱼、芙蓉海参、香酥鸡等菜肴,堪称上品;淮扬春以经营淮安、扬州和镇江菜为主,淮扬春的名菜肴肉煮干丝,最招“回头客”;鹿鸣春的糟蛋鱼唇、庆林春的烧四宝都是他们的“拿手菜”。 (《北京晚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