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3-06-13
王存芳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艾叶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时间过得真快,再过几天就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了。
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2007年12月14日,国家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三个传统节日,确认为法定节假日。2009年,我国的端午节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传统节日。
何为端午?
据《说文解字》释义:端,就是初的意思;午就是五的意思。“端五”就是初五。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为避讳改五为午,从此便有了端午的叫法。
又因为“午”在十二地支中属“火”,代表着万物丰满长大,阳气充盛,所以端午亦称为“端阳”,端午节也称为“端阳节”。
端午节恰在夏至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也就是说那时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一年里最当中的位置,称之为天中,故端午节也称为“天中节”。
在运城的方言中,把“端”字读为“单”字;五月初五的“五”又都是“单数”,故把“端午节”也称为“单五节”。
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最初是夏季祭龙和驱赶瘟神的日子,后来成了纪念历史上伟大人物的日子,如屈原、伍子胥、曹娥等,在民间以纪念屈原的说法最多最广。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系楚怀王大臣,是闻名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他首开新诗体——《楚辞》,后人将《楚辞》与《诗经》并称“风骚”。他的《离骚》《天问》《九歌》等文学瑰宝在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如日月辉映,流光溢彩。他一生以祖国兴亡、人民疾苦为念,以楚国走上富强道路为己任。他对内主张改革内政,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受上官大夫等人的排挤与迫害,两次被流放到远方。结果,楚怀王被秦国骗去当了三年阶下囚,死于异国。后,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闻讯,悲痛欲绝,于五月五日抱石自沉汨罗江。
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有的在江上来回划船,企盼打捞他的真身;有的把饭团、鸡蛋、粽子丢进江里,想免鱼虾蚕食屈原之苦;有的将雄黄酒倒进江里,想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原身体。于是,就有了后来每年五月初五的赛龙舟、吃粽子和喝雄黄酒之风俗,表达人们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于是,也有人把端午节称为“龙舟节”。
综上所述,端午节归根到底是为了纪念先祖和祈福避邪等。
运城流传下来的习俗是:回乡村祭祖先,包粽子蒸晋糕,插艾条驱病邪,佩香包佑身体,回娘家送节礼,访亲友食大餐,度假游览风景等。
回乡村祭祖先。在传统节日中,论民俗繁多复杂,或只有端午节能与春节相比拟,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避邪除灾的愿望。在我们家乡,端午节与春节基本相同,这天早饭后,人们大都会去村东关王庙里,许愿祈福。
包粽子蒸晋糕,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粽子,是一种用糯米和其他食材包裹在粽叶中,蒸成团馅的美食;晋糕,它的主要食料仍然是糯米,配料多为红枣或蜜枣等。端午节的前一两天,各家都会蒸上一盆和几大碗晋糕。盆晋糕是供自己家里人吃,碗晋糕是备下给娘家人或走亲访友时送的节礼!
插艾条佩香包。端午节前一天下午,各家都会在自家大门的左右两边,各插一把艾条,有驱邪避灾之意;端午节当天,家里的小孩和妇女的身上,都会佩戴提前做好的香包。香包是用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的布块和朱砂、雄黄、艾草、香料等粉末缝制而成的饰品,它除有驱瘟佑身体的寓意外,小巧玲珑,襟头点缀,香气四溢,给人平添了一份美感!
回娘家送节礼。端午节这天上午,出嫁的姑娘要回娘家探亲送节。当然,晋糕是必带的节礼,寓意家人黏黏糊糊、和和美美!
访亲友吃大餐。近年来,随着生产和生活水平提高,端午节不论是回娘家送节,还是走亲访友,都会设丰盛的饭局吃大餐。
观光旅游也成了端午节的习俗。在我们这里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开着小车,到舜帝陵、池神庙、关帝庙、李家大院、后土祠等景点游览观光。也有的家庭自驾车或随旅游团到附近的西安、洛阳游玩……
祖辈传承下来的端午节,不仅有民间祈福祭祖、食粽走亲、观光赏景等礼俗,而且是国家法定的节假日,蕴藏着先贤们的爱国精神、高尚品德和忘我情怀,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