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3-05-09
■张志善
在绛县博物馆内,矗立着一通“绛县老人”石碑。此碑系青石质,碑身高158厘米,宽67厘米,厚16厘米;底座长67厘米,宽44厘米,高38厘米。碑面上方正中,阴刻“绛县师”三字,字的下面阴刻“绛老”身着古装、手端锦食、白眉舒展、目光和蔼的肖像。左边竖式阴刻“嘉庆二十二年岁次丁丑孟冬朔日知绛县事滇西腾越江舻谨识”的字样。此碑不仅是研究当地人文历史的活教材,而且也为人们追溯清代绛县知县江舻在绛县的足迹提供了难得的实物佐证。
江舻,字济占,号仁斋,镇夷关人。镇夷关为古驿道旁一个小村落,是重要的古关卡之一,明代曾在这里设巡检司。江氏原籍山东,始祖江观音保于明洪武年间随军到腾冲,授总旗。其后人因避战乱,遂到这里隐居,为耕读世家。江舻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先后受业于吴邑赵文荪、和顺寸式玉门下。清嘉庆庚申年(1800年)考取拔贡,嘉庆辛酉科(1801年)中试举人,嘉庆丁丑科(1817年)中两榜进士,为腾冲明清两朝六进士之一,先后任山西怀仁县、绛县知县。在任期间,勤政爱民,清廉自守,为当地百姓做了很多实事,深受百姓爱戴,有“江青天”之颂。如今,在云南腾冲和山西绛县,都传颂着一些江舻求学和从政期间的轶事。
出生在镇夷关的江舻,自幼勤学,少年时就名满乡里。当时村内虽然有私人讲学的,但是却没有好老师。江舻为求得更多知识,解决自己的疑难问题,特意跑到百里以外去访名师求教。他背着行李,走过高山深谷,顶着冬天的大风雪,不畏艰难求学前行。
如今,在云南腾冲博物馆,保存着一块“文魁”匾。此匾松木质,楷书阳刻,底色为朱砂红,字饰金粉,无边框,无纹饰,长162厘米、宽56厘米、厚2.5厘米,四周略有残损,有虫蛀蚀现象。上款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云贵等处地方总理军务兼理粮饷事琅,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副都御史巡抚、云南等处地方管理军务兼理粮饷事孙”;下款:“庚申选拔进士联捷辛酉科中式举人江舻立,嘉庆六年大吕月下浣榖旦”。该匾为嘉庆六年(1801年)云南总督觉罗琅玕及云南巡抚孙曰秉为江舻考中辛酉科举人时立。匾中“选拔进士”即“拔贡”的别称,江舻通过拔贡考试后接着参加乡试考中举人,称“联捷”。
江舻于嘉庆二十二年丁丑(公元1817年)中进士后,历任山西怀仁县、绛县知县。据说,他在绛县任职时,有年春天,当地因干旱,村民争水斗殴,甚至因此而死伤好多人。他急民所急,发明了一种叫“水平”的仪器,用来观测配水。
此仪器由“水平”“照板”“度竿”三部分组成。水平中设水平槽,长二尺四寸;其两头及中间各凿一池,池横阔一寸八分,纵长一寸,深一寸三分;池间相距一尺零五分,中间有通水渠相连,渠宽三分,深一寸三分。三池各置浮木,其宽狭略小于池,厚三分;浮木上建立齿,齿高八分,宽一寸七分,厚一分。槽下设有可以转动的“转关脚”,高低与人眼睛位置相等。照板是一形如方扇的板,长四尺,其下面二尺为黑色,上面二尺为白色;宽三尺,手柄长一尺。度竿即水准尺,长二丈,其刻度精确至分,共二千分。其观测方法为:首先将水注入水平槽的池中,三浮木随之浮起;调整转关脚,使三块浮木上的立齿尖端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然后,观测者一眼通过立齿尖端所形成的水平线瞄准远处的度竿。由于度竿刻度小,目力不能辨认,所以持竿人还需手握照板,将照板放在度竿之后上下移动。当观测者见到板上的黑白分界线与水平线齐平时,即令持板人停止移动,并由持板人记下度竿上所对应的刻度。由于照板目标较大,所以可目测距离在十步(一步等于五尺)以上,甚至可达一里或数里。
这一“水平”仪器的使用,使得困扰多年的棘手问题迎刃而解,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后来,江舻受惊吓得病,自此经常吃药,不久便去世了。江舻两袖清风,为官清廉,以致死后其子无力运柩还乡,幸得当地百姓感念其恩德,集资相助,其遗骸才得以归葬故乡。后人李学诗有《镇夷关怀江仁斋先生》诗云:“村外桃花春色满,桥头杨柳午阴清。当年廉吏今何在?三晋曾闻有颂声。”
如今,江舻故居镇夷关村已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邓子龙将军题的“镇夷关”三字傲然镌刻在古城墙上。江舻的庭院、房屋也成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宅院虽小,正屋和厢房均雕梁画栋,犹见古朴文雅。房子不大,却很温馨。正屋里,一张雕花的香案立在家堂前。想当年,江进士就是在此宅苦读诗书,才有了后来的辉煌。江舻先生不仅政绩斐然,官声卓著,且文采超群,书作俱佳。曾著有《半个山斋诗文集》,惜已散佚。其家原存其八股文《为政以德》一篇,乃其亲笔,书法挺健俊秀,兼具褚遂良及钱南园之丰神。李根源纂《永昌府文征》收其诗作九首。
骐骥过隙,日不移影。江舻虽故去二百余年,但在他的故乡,在他任职过的绛县的百姓心里,似乎一直未曾走远。他已成为执政为民的典范,循着风蚀的岁月,流年清浅,清颜凝霜,终将沉淀的轶事婉约成街谈巷议的不朽佳话。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