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清明话古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3-04-06

赵应征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祖日。记得小时候,我就跟上大人们,提着竹篮,竹篮里放上麻纸、馒头、鸡蛋、酒和酒具什么的去上坟。

清明节真正是从何时兴起的,只要没听说过那个介子推“割股奉君”的故事,没有详查历史资料的人,包括现在的孩子,大概都会以为是从唐朝那阵子开始的,因为在人们的记忆中,准确地说在教科书上,杜牧的那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最先烙入人们的记忆。一首以《清明》为题的诗词,抒发了诗人在小雨纷飞的清明,观察到路上的行人前去凭吊逝去的亲人时的悲思愁绪,进而也把读者的情感带入到那无限悲恸的怀旧之中。

实际上,每逢清明,我们去亲人的坟前祭奠,就是一种常见的传统的祭祖形式,而在清明时节泼墨抒怀、写诗作文也是对已故亲人表示思念的一种形式。不要说每逢此时,我们的大部分报刊和一些新闻媒体都要组织编发一些有关清明节祭扫的文章,早在古代,到了清明节,文人墨客饮酒作诗一表对故去亲人和朋友的怀念,也多有先例。

在唐朝不仅有杜牧的《清明》诗,还有张继的《阊门即事》:“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宋代也有上乘的佳句。黄孝迈的《湘春夜月·近清明》:“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还有黄庭坚的《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像这样描写清明的诗文,不仅有唐诗宋词,而且有元曲,更是锦上添花,意优韵美。乔吉的《折桂令·客窗清明》把怀念亲人的愁苦情愫描写得淋漓尽致:“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乔吉把清明时节怀念古人的情思描写得忧长魂断。

寻觅记忆中关于清明祭扫的名诗佳句,使人对清明节,对已故的亲人陡生绵绵情思,切切念意。

转瞬又至清明节,无论你身在异乡,还是坚守故园,都将在烟雨蒙蒙的清明时节用不同的方式去凭吊先祖。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回望审视来路,全力开创未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