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3-04-06
记者 牛嘉荣
堆云洞一角 牛嘉荣 摄
“劳工神圣,平民自觉。”4月4日,在夏县堆云洞景区一层河东特委展馆,不少游客聚在“教室场景复原”处,轻声念出黑板上的粉笔字。来自夏县尉郭乡初级中学的学生郭豪雨就是其中一位。
郭豪雨和同学们隔着围栏向里面观望:不大的窑洞内,黄土色的墙壁与青灰色的地板还原出当年氛围,带有岁月痕迹的木质桌椅整齐摆放着,黑板正上方贴有“礼义仁爱信”五字标语。“在这间教室,我好像更理解了讲解员姐姐口中革命先辈嘉康杰的办学理念。”郭豪雨翻开手中的绿色笔记本,缓缓念出她在游览过程中悉心记录的内容,“在教室边上,就是嘉康杰烈士的办公室。”实际上,她口中的办公室是“嘉康杰工作场景复原”区,是夏县文保工作人员根据堆云洞的建筑特色、红色历史布置而成的,目的就是为了堆云洞革命文物的活化利用。
游览堆云洞,跟随讲解员的脚步,进入景区大门,向左转穿过一道门,就来到了第一站河东特委展馆。整座院落都是展区,每一个房间根据不同内容进行划分,依照文保专家对堆云洞革命文物和历史的汇总整理,包括“河东黎明前的曙光——中共河东特委革命活动旧址展”专题展、“夏县早期党组织活动展”、“嘉康杰革命史展”、“嘉康杰办学育人展”,以此讲述河东特委组织的成立和发展历程,集中展示出以嘉康杰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河东地区的革命活动。
为了盘活红色革命资源,在展览的基础上,展馆内还增设了情景复原区,窑洞内陈设的文物照片、生活物件等,都是经过专家考证后设置复原的历史场景。“同学们请看讲桌上摆放的煤油灯,大家可以想象,在光线不足的窑洞内,莘莘学子是如何借着微弱的灯光照亮求学的道路。旁边复原的嘉康杰办公室,我们的革命先辈们也是在这样一盏盏煤油灯下,毅然点亮了革命的黎明。”伴着讲解员祝文霞的生动讲解,尉郭乡初级中学的学生们陷入沉思,他们身着迷彩服,在展馆、文物、历史场景、讲解的多重作用下,完全融入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
随后,学生们在祝文霞的带领下登上景区二层。在这里,学生们在“洞中有洞”“房中有房”的建筑特色中,体验革命历史的真实场景。“展厅与遗址相结合的陈展路线,也是为了提升游客对于展陈内容的理解,更好将革命精神表达出来。”市文保中心革命文物保护研究所工作人员表示要让堆云洞革命文物“活”起来,既要以史实为基础、实物为依据,还要让游客置身于历史场景中,切实感受到共产党人拼搏奋斗的精神。
近年,国家文物局着力推进革命旧址维修保护行动计划和馆藏革命文物保护修复计划,革命文物保存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堆云洞为道教建筑,创建于元末明初,于清中晚期达到全盛,建筑面积约5900平方米,自上而下分为9层,共计43座文物建筑。1928年,嘉康杰等革命先驱在此成立中共河东特委,并开展革命活动,遗留下众多革命遗迹。可以说,依地势而建的堆云洞就是河东红色故事的鲜活实证。
2021年,受暴雨影响,堆云洞河东特委革命活动旧址出现多处险情。快速排除险情,确保文物安全,夏县文物局第一时间组织文保团队,对堆云洞进行全面系统的摸排,将文物古建损坏情况逐一记录,编制出《山西省运城市夏县河东特委革命活动旧址抢险加固工程设计方案》。
2022年11月16日,堆云洞的修缮工程顺利完成。同年12月,夏县文物局完成“堆云洞”省级红色文化遗址保护标志竖立工作;堆云洞被确立为国家AAAA级景区。
“堆云洞4A级景区的确立,对景区在管理好、保护好革命文物的同时推进革命文物活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融合红色旅游,加强研学活动,进一步显现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作用。”市文保中心革命文物保护研究所工作人员说。
尉郭乡初级中学校长解学武说,研学活动通过把课堂搬进旧址、将文物融入展览、让历史结合现实的方式,实现革命遗址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让革命文物绽放新的光彩。
未来,堆云洞还将积极探索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红色旅游研学等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形成特色产业,真正赋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