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3-04-03
□记者 景斌 荆毅萍
小心翼翼地掰开烫手的半圆饼,顿时一股特有的麦香味儿扑鼻而来;先抹一层爆炒的红辣子,依次加入咸菜和卤肉片;合上饼子,一口咬下,那饼子的酥脆混合着辣子肉菜的咸香,立刻萦绕在唇齿之间……
饼子,之于运城人,再熟悉不过了。那遍布大街小巷的饼子摊,就是最好的见证。而且,为了满足食客不断升级的“味蕾需求”,饼子的花样也越来越多,像稷山油酥饼、闻喜葱花饼、“网红夹心饼”等。但是,本期“好吃运城”给大家推介的却是饼子最初的味道——朴实无华的半圆饼。
可别小瞧这半圆饼,运城宾馆一做就是几十年。几十年的卷、压、擀、烤,让半圆饼成了宾馆的一道招牌菜、必点菜、压轴菜。运城宾馆餐饮部副主任芦宣宣说,不管是到宾馆吃自助的,还是点套餐的,或者单点桌饭的,“半圆饼+配菜”是绕不过的。
外表看起来很寻常的半圆饼,怎么就成了运城宾馆经久不衰的“网红菜”了呢?它的非常之味,到底体现在哪里?或许,打饼师傅闫永峰知道一些原因。
闫永峰在运城宾馆打饼子快20年了。20年只做一件事,想做不好都难!正是这经年累月的坚持,让他练就了一手好功夫。
手里拿着一团面在案板上一拽一擀,抹油、撒料、起卷;沾点黑芝麻,按扁、擀开;放至铁鏊上烤到半熟,再用刀将饼子一切两半,置于炉壁中烤成焦黄……老闫这一套动作下来行云流水,赏心悦目。
“刚开始饼子是由炭火烤制的,很考验手艺师傅对火候的掌控功力。近几年,行业经营提升改造,将过去炭火烘烤的做法改为更加环保的气炉烤制,火候的控制更加容易,饼子表面受热更加均匀,表皮焦黄依旧,口味纯正如初。”芦宣宣说,不管是哪种烤制,和面、制饼、煎烤等都是制作饼子的几道关键工序。
“打饼时,和面的水温和水量要把握好,发酵好的面团要使劲揉搓,直到用手摸起来光滑,没有气泡,那样做出的饼子才会吃着香、有嚼劲。”闫永峰说,这里的半圆饼之所以好吃,是由于其从进料源头抓起,注重操作中的每个细小环节,特别是在发面方面,用的是老酵进行发酵。
“我们选用的是本地所产的优质小麦面粉,以无公害无污染的植物油和芝麻、茴香等为辅料,且每道工序都是在客人的眼皮下完成的,从不含糊、从不偷工减料。”闫永峰说,多年来,他已将面的软硬度、剂子的分量、烘烤的时长等制作要点了然于胸,制作起来能够游刃有余且保证饼子的口感和质量。
有时候,老闫请假了,其他人来做,就有食客能吃出不一样,然后反问芦宣宣:“老闫今天不在吧?”
这让芦宣宣很是吃惊,但也说明老闫确实难得。
光是半圆饼,就如此了得,那要是再配上卤肉咸菜炒辣子,岂不是“此味只应人间有,天上哪得几回闻”!
这里有必要再提一句这卤肉。“精选五花,秘方卤制,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入口即化,回味无穷”。
时光流转,情味不变。
芦宣宣告诉记者,宾馆的半圆饼已经成了许多在外运城人的乡愁。这些游子中的很多人一回到家乡,都会来宾馆吃个半圆饼,这独特的“碳水化合物”裹挟着浓浓的家乡味,成了游子心中永远的“舌尖记忆”。
“那个味道,是挥之不去的,是会想念的,是走遍大江南北、吃遍山珍海味都无法获取的。”一游子发自肺腑地说,“家乡的水、家乡的面、家乡的饼子最养人;油泼辣子上等菜;咸菜配卤肉,越吃越有味。”
是呀!再看看烟火市井,有许多人的早餐,就是从一个蛋夹饼开始的;有许多人的午餐,就是麻辣烫配饼子;还有许多的人晚餐,就是运城宾馆的半圆饼。
去年9月,“四菜一汤一饼”运城特色餐饮美食揭开面纱,与大众见面。这其中的“一饼”——舜帝烧饼,典型代表就是运城宾馆的半圆饼。组委会当时评说,“半圆饼,老酵发面,手工擀制,传统炉灶烤制。其外酥里嫩,香气四溢,夹上卤肉片、红辣椒碎和酱香咸菜,美味可口,回味悠长”。
“我们也会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因为要为更广大的消费者服务。”芦宣宣说,“只有饼子种类越丰富、口味越多样,才能满足更多食客的要求,才能走得更长久。”
摄影 记者 张国平 景斌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