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实施同镇“异地”产业项目,认定就业帮扶车间,发放贴息贷款,绛县创优举措——

让脱贫劳动力“饭碗”端得更稳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3-03-13

本报记者 范 娜

实施同镇“异地”产业项目,让搬迁无地农民有地可种,有钱可赚;认定就业帮扶车间,让脱贫户在家门口实现就地就近就业,种地务工两不误;发放贴息贷款,帮脱贫户扩大养殖规模,让他们的钱包鼓起来,生活更上一层楼。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去年以来,绛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主题,因人因户精准施策,对症下药,促进脱贫人口提升发展能力和就业技能,实现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日前,记者前往绛县,深入部分产业大棚、养殖场及农民合作社,探访该县在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的创新之举。

同镇“异地”发展集体经济

目前正是草莓成熟季节。车辆驶入卫庄镇新义村,道路两侧一个接一个的草莓大棚令人目不暇接。走进一个大棚,一股清香便扑鼻而来,只见绿油油的草莓叶下,一颗颗鲜红的草莓长势喜人。大棚的主人周卉正在弯腰采摘。

周卉的草莓大棚内,运城市广播电视台驻村第一书记在展示消费帮扶记录。本报记者 陈方斌 摄

周卉是卫庄镇里册峪村人。曾经的里册峪村地处深山,距城镇35公里,交通不便,不宜耕作。2014年,经过慎重考虑,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对该村进行整体搬迁的决定。随后,里册峪309户村民,有110多户搬到了卫庄镇附近的几个村,40多户搬到了相邻的垣曲县,还有一部分搬到了县城,极少数跟随子女住到了市外。

“我家以前五口人,我们在山上养牛、养羊。下山得走25公里山路,我们不会开车,上下山全是步行。家里有11亩地,山上冷,一年只能种一茬庄稼。”搬迁后,周卉和家人离开了深山,同时也离开了自己的土地。

自从搬迁以后,里册峪村的村民在山下没有自己的土地,部分年龄较大的村民外出务工存在一定的困难,里册峪村“两委”从实际出发,以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增加收入为主要目的,确定了“流转土地跨村联营”的基本发展思路,帮助村民在山下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

“新义村的草莓产业做得比较好,里册峪村村民承包新义村的草莓大棚是多方受益的事。有新义村的技术支持,里册峪村村民经营大棚获得不少的收益,里册峪村也有了集体经济收入,同时,新义村老百姓也得到了土地流转费用。”里册峪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喜兵介绍道。

2022年,绛县在新义村实行同镇“异地”跨村连营项目,在新义村流转土地,建设了7个草莓大棚。大棚建成后,优先保证里册峪村脱贫人口承包,由新义村的草莓专业合作社带动,为村民提供相对稳定的生产经营性收入。

有着7年草莓种植管理经验的周卉积极申报,承包了其中的3个大棚。经过数月的悉心经营,她的草莓大棚取得了良好的收益。

“一个大棚一年纯收入有三万元左右。”周卉说,除了经营3个草莓大棚,她还养了1头牛、8只羊。6年前,爱人去世,她一个人把三个孩子拉扯大,“现在政策好了,家里负担也小了,年收入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在严格防止耕地“非粮化”、土地经营权优先用于粮食生产的大背景下,绛县创新发展同镇“异地”产业项目模式,将持有扶持资金但没有土地条件的脱贫村与拥有土地条件的村结合起来,共同组成管理委员会,按协议收益共享,实现了优势互补,解决了乡村产业发展用地难题。

目前,绛县已形成了卫庄镇新义村草莓示范园区、陈村镇郭家庄村大棚蔬菜示范园区、安峪镇下柏村水果产业示范园区等同镇“异地”规模化示范园区。

“我们将继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进一步扩大产业示范园区规模,增加各村集体经济收入。”绛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解辉说道。

帮扶车间助自由就业

在冷口乡宋东村一就业帮扶车间,二十几名村民围坐在数张放置着柴胡的桌边,动作麻利精选柴胡根。一边,隆隆作响的中药材筛选设备前,两名工人挥着叉子把身边的柴胡铲进去筛选。

新认定的冷口乡宋东村就业帮扶车间内,村民们在筛选柴胡。本报记者 陈方斌 摄

脱贫户樊高级就是这两名工人中的一个。

樊高级是宋东村人,今年68岁,前些年因腿有残疾,老伴有心脏病,家里因病致贫,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后,他在家里的10亩地里种上了粮食和中药材。去年3月,他到同村的绛县尧晟翔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从事中药材加工工作。

“我主要做第一道工序——中药材筛选,就是把药材上的尘土、杂质筛选掉。在这干活比较自由,农忙时,我就回家干地里活,家里没活了就过来打工。一个月能挣2000元左右,一年能挣两万元。”樊高级指着车间外一个用塑料布围起来的大棚说,“去年我们都在那个简易的棚里加工中药材,遇到刮风、下雨就没法干活。现在的加工环境,比去年好多了。”

去年12月,绛县认定尧晟翔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就业帮扶车间。

合作社理事长樊斌介绍道:“就业帮扶车间占地面积800平方米,钢架结构,顶板采用透明阳光瓦,在中药材初加工、晾晒环节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不仅能够遮风挡雨,同时能防止产品遇到下雨天引起霉变,保证产品质量。”

成立于2021年4月的绛县尧晟翔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始终以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带动一方百姓致富为经营理念,陆续种植黄芩、柴胡200余亩,激发了老百姓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同时为脱贫户、监测户提供不同的就业岗位。现在,不论是田间管理,还是车间生产,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今天人少,只有二十来人,我们车间最多的时候有六七十人干活。我们的工资按斤算,手快的村民一天能挣七八十元。”樊斌说。

为解决脱贫户、监测户的务工就业增收问题,去年,绛县认定了11个帮扶车间,新增脱贫劳动力61人。同时,开展脱贫劳动力技能提升培训,结合市场用工需求,全面推行“订单式”培训模式,组织开展“职业农民”等各类技能培训。加大劳务输出力度,落实县外省内、省外脱贫人口(含监测户)外出务工一次性交通补助。

去年以来,绛县还大力发展樱桃、山楂、中药材、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共实施产业项目19个,带动319户脱贫户增收,实现年人均增收2850元。

无息贷款促产业发展

在郝庄乡薛家洼小山村紫金山脚下,脱贫户张宾宾建了一个拥有120多只羊的养殖场。采访当日,还没走进张宾宾的养殖场,就听到了“咩咩”的羊叫声。羊圈里,一头头肥硕的羊正低头吃草。

郝庄乡薛家洼小山村张宾宾的养殖场内,张宾宾在给羊喂饲料。本报记者 陈方斌 摄

张宾宾的父亲因患脑梗和冠心病,留下后遗症导致行动不便,母亲高血压,曾经仅支付父母的住院治疗费,张宾宾家每年都要花去五六万元。

“2014年,我开始在家里养羊,养了十几只,刚开始时不会养,羊的成活率低,再加上饲料支出费用高、市场行情不稳定,一年下来不挣钱反而赔钱。我哥在外打工,他家也有两个孩子,打工挣的钱只够家里开支和孩子上学,要是给老人看病就得借钱。”张宾宾回忆说,后来在医疗政策、养殖补贴、务工补贴等各项政策的扶持下,他们家慢慢脱了贫。

今年,张宾宾父母65岁了,二人的病控制得还可以,只需每年冬天去医院进行巩固预防治疗。

2022年春,中国邮政运城市分公司驻薛家洼小山村工作队宣传了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贷款5万元以内利息全部补贴,让因资金限制无法扩大规模的张宾宾看到了希望。他很快贷款5万元,在村头买了一块地,建厂房、窑洞,养的羊从十几只增加到一百多只。

“现在这批羊已经开始销售,一年的收入有7万多元。”张宾宾高兴地说,哥哥也进军养殖业,在另一块地养猪。他们家还买了车,孩子们放假了,在乡里一银行网点当营业员的爱人会带着孩子们过来团聚。

除此之外,张宾宾还经营着家里和亲戚家的30亩地,种植玉米、小麦,还种了5亩中药材。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

绛县聚焦产业和就业,着力用发展的办法,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发展差距,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该县加大对脱贫户小额信贷政策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小额信贷支持产业发展的引擎作用,通过逐村设立政策公告牌等多种方式,切实做到“应贷尽贷、能贷尽贷”。2022年,绛县银行机构全年发放小额信贷553笔2616.72万元。

同时,绛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组织乡镇按月排查所有农户,召开动态监测预警工作联席专班会议,启用“防返贫致贫预警系统”核实预警线索7280条,调整“电子政策牌”功能,共录入建档立卡户享受政策7万余条。该县结合“两不愁三保障”和收入增幅,综合研判识别监测对象246人,采取一户一策,精准帮扶的做法,帮他们巩固脱贫成果。2022年,实现脱贫户人均纯收入11941元,增幅16.42%。

绛县共有27个脱贫村,截至2022年年底建档立卡脱贫户5715户17672人,监测对象458户1333人(脱贫监测户275户794人,边缘户177户519人,严重困难户6户20人)。其中风险已解除的351户1003人。

此外,该县还建立了1个县级消费扶贫超市,签订了运城市消费帮扶合作协议;2个消费扶贫专馆,3个消费扶贫直营店,在县城西菜市场设立了2个消费扶贫摊位,建立产销对接经营主体“绛县县委机关事务服务中心消费扶贫专馆”。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共实现消费帮扶125.6万元。

“我们采取的这一系列举措,目的就是让脱贫劳动力能够把‘饭碗’端得更稳,收入持续增加,有更多的幸福感和收获感。”解辉如是说。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