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靳宝时间:2023-03-02
吏治成败关乎国家盛衰兴亡,治国必先治吏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共同认可的治国经验。对治国先治吏作明确论述并进行详尽阐释的是战国思想家韩非子。韩非子认为,“闻有吏虽乱而有独善之民,不闻有乱民而有独治之吏,故明主治吏不治民”。贤明君主通过治理官吏来治理民众,而不是直接治理民众;抓住治吏,就抓住治国理政的纲。“治吏”比“治民”显得更为迫切。当然,韩非子不是不重视治民,而是强调通过治吏来治民,“故吏者,民之本纲者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这一认识,对后世影响很大。
《新唐书·循吏传》序曰:“治者,君也;求所以治者,民也;推君之治而济之民,吏也。故吏良,则法平政成;不良,则王道弛而败矣。”这是从君、吏、民三者在国家治理中的位置及作用分析吏治的重要性,特别是良吏在国家治理中的突出地位。南宋学者王应麟所提出的“斯言不可以韩非废”,更是把“圣人治吏不治民”视为国家治理的一项法则。
(《北京日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