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采用“保底托管+分红”模式,稷山县蔡村乡西柏村——

千余亩滩地变成“钱袋子”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3-02-20

本报记者 范 娜

最新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促进农业经营增效。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大力发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提质增效、营销增效。

去年以来,稷山县蔡村乡西柏村整合村里千余亩滩地资源,与第三方社会化服务组织合作,采用“保底托管+分红”的模式,让全村618户村民吃到了滩地的红利,成为当地通过创新模式帮助村民实实在在增收的典型。

2月14日,记者前往西柏村,对“保底托管+分红”模式进行了实地探访。

稷山县农经中心工作人员与西柏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杨建卫(右一)在田间查看滴灌设施         记者 陈方斌 摄

何为“保底托管+分红”

站在西柏村一处休闲平台俯瞰,无垄的青绿色麦田与平坦笔直的沥青田间路、无数条匍匐于田间的滴灌管道,于纵横阡陌间,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春景图。麦田东侧,弯弯曲曲的汾河水缓缓向北流淌。

“这些麦田就是我们村的滩地,一共1000余亩,其中农户的地有720多亩,其余300多亩是村‘两委’今年平整出来的。农户的地大都是被承包出去的,2021年,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始探索‘保底托管+分红’模式,就把这些地集中起来进行全程托管。”西柏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杨建卫告诉记者。

2021年年底,在稷山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下,西柏村集体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居间服务作用,牵头开展农业生产托管工作,通过“小田并大田”,解决土地细碎化的问题,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种植,对农户土地进行物资供应、耕、种、防、收、储、销等全程托管服务,以“保底托管+分红”构建“村集体+服务组织+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

杨建卫进一步解释,“保底托管+分红”就是让农户能领“双份钱”。

“土地被托管后,农户可直接领到保底费用500元/亩。我们对农户的承诺是小麦每亩最低保产400公斤,玉米每亩最低保产550公斤,收获后超额收益按照村集体20%、农户20%、服务组织60%进行分红。”杨建卫说,因为2021年遭遇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秋汛,托管的地直到2022年3月才播种到位。去年年底,村民见到了分红。

在这一模式的运作中,三方分工明确,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整合碎片化土地,使耕地连片,方便机械化作业。与西柏村合作的第三方服务组织是邻村的当贵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主要提供从产前物资供应、产中耕种防收、产后烘干储藏销售等一条龙服务。另外,由村民代表对服务环节进行全程监督。

滩地紧邻汾河,经营这些土地,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着很大的风险。

“滩地没法买农业保险,一旦汾河涨水,滩地被淹,很可能导致千余亩地颗粒无收。但即便是地被淹了,农户的保底费我们也要一分不少的出。”杨建卫,这名“85后”、有着13年党龄的西柏村当家人言语铿锵。

为何要“保底托管+分红”

西柏村是传统的农业村,有耕地3250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全村共有618户、1800多口人。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很多青壮年选择了外出务工、经商,村里的常住人口只有900多人。

“村里青年劳动力不断转移,农村人口老龄化愈发严重,‘土地无人耕种’‘农户种不好地’的难题亟待破解。村里就尝试着先托管农户的滩地,如果这种模式可行,其余的地也会慢慢托管,把老年农民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2021年冬,一直在外创业的杨建卫回到村里,一肩挑起了农业增效的担子。

指着眼前的千余亩滩地,杨建卫说,这些地原本都是稷峰镇下迪村的。在上世纪80年代初,汾河涨大水后改变了河道,下迪村西柏村段的汾河水从东西流向变成了南北流向,当地百姓历来以汾河为界划分河滩地。此后,下迪村的700多亩河滩地就被划到了西柏村。

“当时的村‘两委’按照每户人数来分地,有的户人少,只分了几分地,有的分的多些,有一两亩,最多的分到了三亩。总之全村600多户家家户户都有了滩地。”杨建卫说。

地虽然分到了西柏村,但因为下地没路,从隔壁的坑东村绕道又太远,这些地大多都被村民以低价承包了出去。

杨志刚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68岁的杨志刚,家有10亩地,其中3亩是滩地,全部种的小麦、玉米。他家有8口人,这几年,孩子们都进城了,工作、创业、上学,家里的地全靠他和老伴经营。

提起这些滩地,杨志刚有些心疼地说:“滩地离村有5里地,没有路,我们绕路去种吧,又太麻烦,而且收成也不好,所以我就不种了,便宜承包给了别人。承包费从刚开始的几块钱,慢慢涨到了后来的50元。土地价值特别低,没人愿意承包。”

对千余亩滩地采用“保底托管+分红”模式耕种,也是村“两委”对农业节本增效的有益探索。

“破除田垄能增加托管土地的有效耕作面积。”杨建卫说,传统种植,为了方便灌溉,每隔两米多会起一个田垄。采用滴灌灌溉后,田垄的作用就不大了,托管之后他们就平了田垄。以小麦种植为例,1000余亩地可增加有效种植面积100余亩。

规模化种植、机械化作业、滴灌灌溉,成为村“两委”采用“保底托管+分红”模式耕种的底气。

“保底托管+分红”让多方受益

让杨志刚没想的是,去年冬,他就见到了这3亩滩地的红利。

2022年12月30日,三四百名村民挤在村委会大院里领分红款,每个人都是喜气洋洋,心情激动。

2021年冬,在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动员下,杨志刚把3亩滩地收了回来,全权托管给村集体经济组织以“保底托管+分红”模式经营。去年3月,他和村民们的700多亩滩地被平整一新,并播下了优质的春玉米种子。

春去秋来,夏收秋忙。西柏村1000余亩滩地迎来了丰收,收益达45万元。

“地刚托管给村里后,我就领到了1500元的保底费,去年年底又领到了200元分红,特别高兴。这些滩地变成了我家的‘钱袋子’。”从50元承包费到一年上千元的红利,杨志高满脸的笑意仍难掩心中的喜悦,家里还有7亩地,一年自己种一亩地的收入也只有500元。他现在年纪大了,便想着把家里的其他地也托管给村集体经济组织。

采用“保底托管+分红”模式,不但增加了农户的收益,西柏村集体经济也突破了10万元大关。

“之前,西柏村集体经济收入很少。去年的收入大多分给村民了,村集体只留了五六万元,我们将用这些钱完善村里的硬件设施和基础建设。”杨建卫说,村里计划今年玉米收获后,再托管1000多亩土地,扩大经营规模。

与村民、村集体同样高兴的,还有稷山县当贵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当贵。

陈当贵是蔡村乡柴村人,2011年成立了当贵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以服务社员、共同受益为宗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合作社现已拥有拖拉机、小麦收割机、玉米收割机等各类农机60多台,社员增加到60余人。

近年来,合作社大力开展农业生产托管,对农户土地进行代耕代种、代管代收等托管服务,年托管面积2.6万余亩,服务农户5000余户,作业覆盖东蒲村、坑东村、西柏村、郝壁村等14个村庄。

去年,在县农经中心的指导下,合作社与西柏村等两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业务合作,提供机械化作业服务。

“我们合作社以前就跟西柏村的农户有合作,只是去年才跟村‘两委’合作的。”陈当贵说,虽然以前跟现在干的活是一样的,但社员的收入不但没少,反而多了,农机手收入提高了20%。

陈当贵说:“以前西柏村的地没有全程托管,我们社员得驾驶农机从这块地跑到那块地。往往是这家地在村南,那家地在村北,这家有二亩地,那家有三亩地,耽误时间不说,还耗油耗农机。全程托管后,县农业农村局在西柏村修了一条长1200多米、宽4米通往高标准农田的水泥路。地连成了片,农机直接开到滩地,很快就干完了,不用绕远路,而且规模化作业还省时省力省成本,这种模式对我们第三方服务组织来说也是锦上添花。”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