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国内>

坚定信心真抓实干 巩固经济恢复态势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11-29

新华社记者 叶昊鸣 刘夏村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国民经济保持恢复态势,工业投资稳定增长,生产需求继续恢复,就业物价保持稳定,新动能积蓄增强,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发展韧性继续彰显,经济社会大局稳定。

10月份,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新发多发等多重挑战,党中央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国民经济顶住压力持续恢复。

国民经济发展经受住了多重超预期因素的冲击,离不开我国加力落实稳经济各项举措,积极释放政策效能。今年以来,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以及接续政策分批推出,为稳住宏观经济大盘提供有力支持;多种政策工具有效组合、协同发力,为市场主体纾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各方面积极推动扩大消费,消费新模式不断显现,为消费注入新活力。

成绩来之不易,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国际环境仍然错综复杂,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促进四季度经济持续恢复还需付出艰苦努力。我们既要正视困难,更要坚定信心,充分认识到外部冲击是阶段性的,不会改变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大趋势,我国经济韧性强,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物质基础雄厚、市场空间广阔、人力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的基本特质也没有变。

“因为疫情,今年读高三的儿子只能在家上网课,但是儿子却总是沉迷于打游戏,劝也不听,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一位宁夏中卫市的母亲无奈之下拨打了当地的心理咨询热线。很快有专业人员和她对接并给孩子进行了辅导,现在孩子的学习状态好多了,母亲也没那么焦虑了。

心理咨询师提供电话服务,是中卫市针对抗疫中出现的情绪问题,主动作为开辟的新服务领域之一。宁夏共开通了500多条心理咨询服务热线,帮助各类人群缓解不良情绪,化解心理危机,在及时有效疏导情绪和减轻疫情期间群众心理压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疫情中,和那位打电话的母亲求助的情况类似,有些人在上网课、远程办公、小区封控、足不出户等境遇中遇到了新问题。在和疫情的遭遇战中,人们难免有心理压力。对有困难的群众要提供耐心的引导、细心的服务,以及有爱心的关怀,巩固抗疫中的心理防线,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

疫情对社会生产生活产生一些冲击,面对疫情复杂变化,各地各部门要更加耐心纾解群众的情绪。抗疫斗争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反复性,需要倾听群众心声,耐心解决群众问题,积极主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比如疫情严重地区更加注重保障生活物资供应充足,物流配送畅通,人们就多些安稳;加强信息发布,沟通交流顺畅,群众就少些紧张。

心理疏导要细心解决老百姓在疫情防控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把工作做细做实、设身处地体会不同群体的冷暖安危和差异化诉求,会让心理疏导起到更好效果。比如不少地方帮助核酸检测阳性人员及其密切接触者减轻心理压力,有利于尽快康复;对老幼病残孕等特殊群体,加大关心与帮助力度;对日夜坚守奋战一线的防疫人员,做好保障,尽力解决后顾之忧。

做好心理疏导,有效化解不良情绪,还要在工作中有更多的爱心。从近三年的抗疫实践中,各方也逐渐总结出一些有助于群众减轻心理焦虑的人性化、便利化的服务。比如专门为隔离观察人员或黄码人员提供诊疗服务的“黄码医院”、多地多部门设立投诉平台和热线电话及时推动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开通“在线心理援助+心理辅导热线”等。做好这些保障工作,能将真情和暖意切实传递到每一个人,让群众感觉到贴心方便,进而安心。

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做好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凝心方能聚力。抗疫中的心理疏导跟得上、做到位,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我们一定能够尽快打赢抗疫的大仗硬仗。

  (新华社北京11月28日电)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