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读《黄河在召唤——罗云鹏传》

来源:发布者:贠创生时间:2022-11-19

前些日子,康杰中学退休教师罗力立,托人给我送来一本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黄河在召唤——罗云鹏传》。该书记述了她的父亲罗云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以身殉国的英勇事迹。认真读完这本十分具有革命历史教育意义的书,我深有感触。我也是一位烈士的儿子,因感情和责任所致,还是想抒发一点读后感言。

罗云鹏原籍黑龙江省巴彦县,曾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和北平(今北京)大学。1932年夏,在南开中学毕业前夕,他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了自己的革命生涯。其间,他先后任天津市委党团书记、北平市委宣传部干部。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国人民开始了对日本侵略军的全面抗战,罗云鹏被党组织派往党中央所在地延安,曾在中央党校学习和陕北公学工作。同年秋,他被党中央派往兰州,任中共甘肃工委(即省委)副书记。在当时极为复杂,甚至是十分恶劣的政治生态环境中,他始终坚守共产党人之信仰,坚定信心、全心全意、努力工作,为壮大甘肃全省党的基层组织,宣传和发动群众创建革命根据地,组织全省抗日。

1940年6月6日,由于一次“意外”,他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并公开了身份。他的妻子樊桂英(运城安邑人,当时在兰州八路军办事处工作),亦以共产党嫌疑被捕,就连他们出生仅8个月的女儿罗力立,也一起被关押进国民党反动派监狱。

罗云鹏入狱后,面对敌人的多次审讯,他都是泰然自若,坚持斗争,并怒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抗击日寇,何罪之有!”敌人对他无奈,便多次施以老虎凳、压杠子、悬梁拷打等酷刑……但他始终坚强刚毅,不怕牺牲,公开揭露反动派假抗战、真反共的阴谋。他身上表现出了一个真正共产党员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不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在狱中,一有机会他就向广大狱友及部分监狱的看管者,宣传共产党的抗战主张和政治纲领,传播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真理。面对敌人的铁窗,他曾鼓励和教育狱友:“开展斗争肯定有不少困难,甚至要有牺牲,但我们应该相信,只要有党中央、八路军、新四军和广大人民群众,革命就一定会取得胜利。为了解放劳苦大众,为了我们下一代,多少先烈献出了宝贵生命,我们吃一点点苦又算什么呢?要经得起,顶得住!”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在侵华战争中无条件投降,同年10月,国共双方代表在重庆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其中的一项内容就是“释放政治犯”。但国民党反动派竟然公开违背“双十协定”,以消灭共产党势力为目的,大量杀害被无辜关押的共产党人。1946年2月22日晚,几个国民党特务将罗云鹏押至监狱外的一个黄土坡上,将其残忍绞杀。年仅36岁的他,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罗云鹏的妻子樊桂英及其女儿,直到同年8月才获释,母女俩无辜坐牢达6年之久。罗力立这位在国民党监狱中被称作“小萝卜头”的犯人,出狱时已满7岁。

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10月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数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中,无数先烈英勇奋斗为国捐躯,他们值得我们后来者永远铭记和缅怀。

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进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时代,缅怀先烈业绩,践行珍贵精神,汲取前进动力,我们一定要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切为了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为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努力奋斗,立足本职,奉献社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愿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代代相传,革命先烈的珍贵精神生生不息。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