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万荣县荣河镇郑村:老村换新颜 发展“郑”当时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2-08-06

记者 董战轩


生态环境优良、人文底蕴深厚、乡风民风淳朴、产业发展向好……这是万荣县荣河镇郑村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近年来,郑村依托地处黄汾岸畔、峨嵋岭下的区位优势,积极响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召,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为抓手,赓续红色血脉,优化产业布局,努力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在郑村,有一座典型的晋南四合院,是阎又文故居。

阎又文,1914年出生于郑村,1936年就读于山西大学法学院,1938年被秘密发展为中共地下党员,1962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北京。“新中国成立前,曾在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傅作义部队担任要职,实为战斗在隐蔽战线的中共党员;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国家多个部委任职,阎又文在不同时期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郑村党支部书记赵文涛告诉记者。

推开古朴气派的院门,绕过修葺一新的影壁,就到了阎又文曾经居住的场所。一砖一瓦、一房一阁、一桌一柜,无不质朴典雅、干净整洁,仿佛在向参观者诉说着阎又文忠党、爱国、为民的赤诚之心。

2019年,在县镇两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郑村对阎又文故居进行了修缮。“村‘两委’在保留院落整体结构和布局的前提下,新建了院门,改造了后院,修复了墙壁和各类陈设。同时,收集了阎又文生前的事迹材料,并精心整理布置,把这里打造成了党史学习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赵文涛说。目前,阎又文故居已被列为山西大学红色教育和国情教育基地、市县两级党史教育基地等。

今年,为进一步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打造红色教育和研学基地,郑村“两委”不断丰富和拓展阎又文故居、郑村村史馆等场所的内涵和外延,并就近利用闲置民房开设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家乐。“希望通过‘农家人做农家饭’,让大家在接受红色文化熏陶的同时,勾起乡愁记忆,丰富活动体验。另外,也希望通过这一尝试,进一步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渠道。”赵文涛说。

岁月辗转,阎又文所播撒的家国情怀,在郑村这一方热土落地生根,焕发新的生机。近年来,郑村“两委”带领全体村民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等实际,蹚出了一条花椒、中药材齐推并举的产业发展新路子。

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近年来,围绕花椒产业发展,郑村相继成立了5个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了集客户接待中心、市场服务中心、花椒大讲堂等于一体的花椒交易市场。目前,该村花椒种植规模达1500亩,亩均收入达5000元。“在村‘两委’的支持带领下,通过6年的发展,我目前管理130余亩花椒,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郑村花椒种植大户张福民告诉记者。像张福民这样的花椒种植大户在郑村有好几位,他们一方面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参与花椒管理,另一方面全力拓宽花椒销售渠道,为村民增收致富和花椒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午后艳阳高照,郑村中药材种植基地里紫绿相间的黄芩长势喜人。据介绍,郑村中药材种植品种以黄芩、丹参为主,远志、生地等为辅,共计2000余亩。“虽然返乡从事中药材加工和经销时间不长,但结合近期的销售情况,我明显感觉到,郑村中药材发展潜力巨大。”万荣县郑村集裕家庭农场负责人闫博告诉记者,“得益于优越的区位和水土条件,郑村出产的各种中药材品质相对较好,广受河北保定、安徽亳州等地市场认可,随之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十分可观。”

夕阳西下,折回位于村中心的郑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墙上挂着笔精墨妙的书画作品,窗上贴着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桌上的花馍鲜艳纷繁、巧夺天工,这些都出自郑村村民之手。“村容村貌大改善,生产生活有保障,乡邻和睦一家亲,这都离不开村‘两委’的带领和付出呀!”聊起这些年郑村的变化,村民闫武斌连连称赞。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