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向未来!
——2022首届蒲剧艺术周启示录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2-07-22

记者 杨红义 柴瑜竟

这是一场蒲乡“晋”旅的盛大阅兵,一次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力,是蒲剧艺术“运城品牌”的又一次抽穗拔节。

37年前,运城地委行署领导果断决策,一次性从基层各县抽调17名优秀编导、演员,应运而生的《表花》《西厢记》《关公与貂蝉》等优秀经典剧目久唱不衰,使一度陷入低谷的晋南蒲剧重振雄风;

而今,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史无前例的“院团合一”重塑性改革,新成立的山西省蒲剧艺术院秣马厉兵,以全新的精气神惊艳亮相,就“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好传统戏曲文化”破题答卷。

梆子声声,锣鼓铿锵,以2022首届蒲剧艺术周为起点,让我们——

再出发,向未来!

以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为引领,努力培育“郁郁乎文哉”的文化生态

单腿跳椅,交叉跳椅,旋椅……7月6日,艺术周开幕式上,一双脚踩木跷的“三寸金莲”在太师椅上腾挪跳跃灵活自如、行云流水,令现场观众喝彩阵阵、掌声连连!

“宁看存才挂画,不坐民国天下”,这段精彩表演成就了蒲剧《挂画》。剧中“三寸金莲”含嫣的扮演者是省蒲剧艺术院演出一团的杜丽娜——名副其实的“90后”,集山西省青年最佳演员奖、山西省红梅奖等多项殊荣于一身,是《挂画》踩跷唯一的传承人,以独特的跷功表演技巧,先后4次在央视春晚大放异彩。

与杜丽娜一样备受瞩目的,还有板腔体民族歌剧《党的女儿》中七叔公扮演者——省蒲剧艺术院演出三团的何坤。他以饱满嘹亮的嗓音、精湛的演技惊艳全场,将角色塑造得入木三分,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识才、爱才、敬才、用才,引导青年文艺工作者守正道、走大道,鼓励他们多创新、出精品,支持他们挑大梁、当主角,是解决传统戏曲传承与发展的根本之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当天开幕式演出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登台,亲切接见演职人员。当得知这两位优秀青年演员还是“编外人员”时,他们千叮咛万嘱咐,要首先解决优秀人才的编制问题,最大限度满足传统戏曲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努力培育“郁郁乎文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态。

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为指引,市委、市政府心怀“国之大者”,深入推进“院团合一”重塑性改革,挂牌成立山西省蒲剧艺术院,并在人员编制、人才建设、精品创作等方面连出“大礼包”,为蒲剧艺术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阳光、水分更足,发展生态更好,蒲剧人更加自信。“这次蒲剧艺术周盛况规模、宣传力度之大,让全社会对蒲剧刮目相看。”省蒲剧艺术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贾菊兰激动地说,“之前,我们参加的关公文化节等各种节庆活动,都只是作为配角和陪衬。现在,专属的节日、专属的平台和阵地,使我们对振兴蒲剧更有决心、也更有信心!”

“举办蒲剧艺术周,是我市弘扬河东文化、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的重要载体,是打造文化高地、助力文化强省建设的生动实践,必将为蒲剧艺术再起航、再出发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出运城应有贡献。”开幕式上,市委书记丁小强说,“此次蒲剧的成功演出,也是山西省蒲剧艺术院改革发展初见成效的一大见证。”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艺术周活动设置了蒲剧艺术传承终身成就奖、蒲剧艺术传承功勋人物奖和蒲剧艺术传承新人奖三种奖项。“在活动前期的奖项筹划上,市委主要领导提出不仅要奖励‘老人’,还要奖励新人。表彰的10位蒲剧艺术传承新人,有5名来自临汾蒲剧团。”省蒲剧艺术院党委书记王志凯说,“戏曲艺术在于传承,给他们更大的舞台、更多的机会,激发年轻一代的行业自信,打造强有力的人才梯队,从而使蒲剧事业永葆青春。”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杜鹃花呀杜鹃花,花开满坡满山洼”“你把它好好贴身上,莫要再软弱,莫要再悲叹”“有什么天大的重任我来挑”……7月11日晚,歌舞剧《党的女儿》中梁晓丽、何坤等表演者,以一流的表演演绎共产党员别样风采,首演即大获成功。

“剧中田玉梅扮演者梁晓丽、七叔公扮演者何坤及三号、四号扮演者是原文工团的歌手,长期以来表演行当仅限于单一的歌舞,现在这部综合艺术的歌舞剧,使他们今后发展方向更加多元,从而有效延长演员的艺术生命。”王志凯说,“这部剧也是我们改革重组后重磅复排打造的板腔体民族歌剧,其唱腔的多样化、舞台设计的精美化,必将以更大的艺术魅力,激发广大群众一心向党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这,也是蒲剧艺术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

山西省重点扶持剧目、新编创作历史剧《忠义千秋》《永乐宫纪事》;红色题材剧目《党旗飘飘》《中条山上党旗红》;复排经典历史剧目、小梅花版《西厢记》;大型历史民族交响乐作品《关公颂》《龙门颂》……2021年以来,以山西省蒲剧艺术院在运城挂牌成立为标志,蒲剧事业的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纪元,优秀的蒲剧作品呈井喷式爆发。

特别是,立足对王牌剧目《西厢记》的守正创新,青春小梅花版《西厢记》应运而生。剧目内容方面,新增了介绍运城周边景点的历史文化元素,情节更为丰富,助力文旅融合;舞美设计方面,一“布”一景,灯影幻化,舞台效果更加唯美;演员阵容方面,21个演员来自剧院不同的演出团,其中就有8个小梅花奖获得者。“无论是演员阵容组合,还是剧目内容改编,都打破了门派壁垒,相互融合、相互启发,凝心聚力用优秀作品滋养广大群众的精神世界。”省蒲剧艺术院副院长范剑青说。

“党史学习教育要注重方式方法创新”“鼓励创作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这是去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对新时代文艺作品创作人员提出的新期待。

山西省蒲剧艺术院演出一团创作的新编现代戏《中条山上党旗红》,取材于夏县红色革命,讲述了王焕娥为游击队缝制党旗,舍生取义、誓死奋斗的感人故事,讴歌了革命先辈不畏生死、坚定理想信念的崇高品格。

7月10日晚,《中条山上党旗红》在盐湖会堂演出,台下掌声如雷贯耳。“得益于市委、市政府专项资金扶持,该剧目汇集了最优秀的舞美、服装、灯光、音乐等人员,通过不断提质创新发展,为即将到来的二十大献礼!”贾菊兰说。

首届蒲剧庆典,各县级剧团纷纷加力。7月3日至5日,盐湖区蒲剧团展演《金麒麟》《赵氏孤儿》;5日至6日,平陆县新虞蒲剧团展演《清官颂》《十五贯》《卧虎令》;9日至12日,垣曲县曲剧团展演《巡按泪》《花墙奇缘》《卷席筒》《泪洒相思地》……市辖13个县(市、区)演出团在各自区域内共计演出95场,堪称蒲剧艺术的“嘉年华”。

驰而不息培育城市文明之“魂”,使广大人民群众高兴起来、高雅起来、高尚起来

“戏迷们求票心切,除保留工作票和专家票外,演出票全部售卖,还是满足不了需求。”王志凯说,“一位在广西上学的大学生,回运城第一件事就是抢购演出票看戏。歌剧《党的女儿》展演前两天,还有两个单位要预定包场……”

线下一票难求,线上观看更是火爆。不少域外戏迷表示,这样优秀作品井喷的展演活动,的确十分解渴。

“我一直在线上关注蒲剧艺术周展演活动,只有这样的宣传规模和场面才能配得上我们古老的蒲州梆子,我也将倾尽所能推介蒲剧文化。”在运外籍人员、西安外国语大学教师陈栩的这段话,饱含了对家乡戏曲文化的高度自信。

“晋城两名年轻戏迷教师给我发微信说,没想到运城蒲剧表演这么有魅力,这个艺术周早就应该办了。”贾菊兰说。

7月11日晚,团市委组织50名暑期实践活动的大学生集体观看剧目《党的女儿》。在观看革命时期共产党员感人事迹后,一位大学生发出肺腑之言:“太感人了,太走心了,太触动灵魂了,我回去后就写入党申请书。”

以人为本,以文化人,以德润心,驰而不息培育城市文明之“魂”,使广大人民群众在艺术享受的过程中高兴起来、高雅起来、高尚起来。立足河东大地,新时代的蒲剧人奋力挖掘出多部经典红色剧目,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推动传统戏曲文化发展迈上新台阶。

接地气的蒲剧艺术周,使蒲剧更多走出剧场、全方位融入大众生活。2018年以来,市区各大公园里“地摊戏”随处可见,戏迷与专业演员互动交流、高潮不断,有效打通蒲剧与戏迷的“最后一米”。目前,“地摊戏”演出地点正不断扩大,出现在各大广场及盬街、岚山根等特色文化场所,为文旅融合提供动力。最近,新华网和中央电视台将重磅聚焦我市“地摊戏”,对我市群众性戏曲文化发展进行报道。

蒲剧艺术周掀起“蒲剧热”,广大群众学蒲剧蔚然成风。“我们推出的暑期蒲剧培训班,还没有正式推广宣传,就已经人气爆棚。”王志凯说,“针对戏迷的成人班原计划招20人,已经报名51人,最小的才19岁,特别是针对少儿的兴趣班原计划招16人,已经报名36人……”

“我为山西蒲剧艺术院成立点赞!”颁奖仪式上,蒲剧艺术传承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今年91岁的王秀兰为青春蒲剧喝彩。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新时代,蒲剧大有可为;新时代,蒲剧无限可能;新时代,蒲剧未来可期……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