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2-07-12
□一苇
蒲剧艺术周期间,见到了著名作家王西兰与省城作家王芳。交谈间得知,王芳女士为了创作以考古为主题的作品,此前已经在闻喜住了半个月,跟着考古队到田野挖掘,耳闻目睹考古队的工作与生活。如果说这是体验生活的话,此前,为了创作《天地间一场大戏》,王芳跟着剧团跑了近两年。上山下乡演出,睡教室,吃熬菜,坐大车,严寒酷暑她都受了,写出了二三十万字的书稿,后来又反复修改,才有了作品《天地间一场大戏》。
王西兰老师说,当年柳青创作《创业史》,住在乡村饲养室的土炕上,旁边就是牛马圈。那土炕上跳蚤多,柳青身上被咬得起了包。这还不算,他每天一早和农民一起下地,背着个筐子,扛着把锨,往地里走,从地里回时还要在路上拾牲口拉的粪。就这样的生活,他一坚持就是多年。王老师说,写作不仅要才情,更要有端正的态度,要的是在生活深处实实在在的体悟。写作是智力活,也是体力活,还非常考验一个人的定力、初心和愿力。要想写出一部好的作品,不扎扎实实地在生活深处经历、体验,闭门造车是很难有一鸣惊人的好作品的。
多年前,我采访著名词作家乔羽先生时,他说自己当年在山东一个叫党尔砦的村庄,一住就是19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有了许多生活场景和情感的浸染和感动,才写出了“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么美的词,还写出了“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营养。写作一定得从生活深处来,才能升华于生活之上。一部作品的高度,一个人能走多远,说到底都是意志和智慧共同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好的作家必然有扎实严谨的写作态度,有厚重丰富的生活积淀。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真正有营养的作品才能吸引大家的眼球,打动读者的心。
说回来,当年王西兰老师创作《不朽关公》时,竟然乘坐汽车,用了很长时间,几乎重走了当年关公走过的所有地方。有了现场的感受,有了感性的认识,回来后,他又反复研究《三国志》《三国演义》,才写出了20余万字的《不朽关公》。这本书已经成为现代关公文化研究的重头作品,其背后付出的心血汗水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王西兰老师的另一部作品《大唐蒲东》,虽然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创作出来的,但是,这里有之前他在蒲坂故地永济任文化部门领导20多年的工作积累。
时间是最公正的老师,它默默地记录着,也见证着一个人的经历、思考、学习与成长。柳青先生、乔羽先生、王西兰、王芳等几位老师的创作历程告诉我们,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其他事业,在文学创作上也同样适用。端正严谨的写作态度,专注投入近乎朝圣般的心态,才能创作出流传后世的好作品,让从事文字工作的我们共勉吧!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