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永济新出土隋代舍利石函考

来源:发布者:董榕 吴军昌时间:2022-07-05


近日,在永济市韩阳镇栖岩村(原下寺村)东中条山苍龙峪的一处山坡上,老百姓平整土地时,出土了一套隋仁寿二年(602)的舍利石函,引起了当地文物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并立即将其收藏到永济市博物馆妥善保管。

塔铭楷书铭文

舍利石函为青石质,盝顶形,长32厘米,宽31厘米,高27厘米。石函由覆斗形盖,榫卯凹槽石函,方形青石塔铭组成。函盖顶部中间线刻一圆圈,内刻有盛开的莲花,四角配有四朵花卉,覆斗斜边素面;四面线刻花草纹、人物纹,已漫漶不清。塔铭出土时与石函分开,本应放置于石函中。塔铭长19.5厘米,宽17.5厘米,厚3厘米,出土时用墨汁浸泡为黑色。铭文楷书,楷法精湛遒劲,结构典雅大方,书丹娴熟深邃,气韵筋骨凝重,游刃于汉隶北魏,堪称隋朝书法之佳作。正文刻在石平面中间,成方形排列,文字从右至左竖读,竖12行,每行11字,共计132字。

铭文如下:

“大隋仁寿二季岁次壬戌十月乙巳朔十五日己未。蒲州隆福寺沙门智才道政宝玉佛弟子。清信士桑泉县奉信乡蜀国兼侍郎樊元并诸弟妹。河东县前党董祥等仰为皇帝陛下、师僧、父母、因缘眷属及元边法界六道众生,谨于蒲坂县仓陵寺山上奉安舍利二分,敬造浮屠五级,并愿廻向菩提常生净刹得见佛闻法,永离盖缠,同成正觉。”

由铭文大致可了解石函的历史状况。隋仁寿二年(602),蒲州隆福寺僧人智才、道政、宝玉三人,蒲州桑泉县(今临猗县)信士樊元并家人,蒲州河东县(今永济市)董祥等人结愿在蒲州蒲坂县(今永济市)仓陵寺建造五级浮屠(佛塔)以安放所得舍利之事,并虔诚祈求护佑,同修正果。


隋代舍利石函

石函出土在中条山的一处半山坡上,寺庙、佛塔早已不知毁于何时,随着岁月流逝,现仅剩部分残砖断瓦散落于荒草荆棘中。站于此处眺望,苍龙峪谷对面山坡上的栖岩寺五层舍利塔就在眼前。仓陵寺,虽然史书中没有记载,然而一谷之隔遥遥相对的栖岩寺,却是一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栖岩寺,北周建德年间建寺,初名灵居寺,隋仁寿元年(601)改今名。《蒲州府志》记载:隋文帝常以外国所供玛瑙盏施寺为供。隋、唐时寺况极盛,成为皇家寺院,宋以后各代屡有修葺,于山巅、山腰、山麓分置上、中、下三寺。抗日战争期间,寺宇被毁,如今仍保存数十座舍利塔,有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时代。

当年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大兴佛法,在全国形成了信奉佛教的狂潮,隋文帝曾于仁寿元年、二年、四年三次派高僧奉送舍利到全国一百多州著名寺院,建塔安放,蒲州栖岩寺名列其中。永济市博物馆藏《大隋河东郡首山栖岩道场舍利塔之碑》就记载了当时蒲州官员百姓奉迎舍利、建塔安放舍利时的宏大场景。上行下效,当时的民间也形成了建塔供奉舍利的热潮,尽管隋文帝明文诏令“任人布施,钱限止十文以下,不得过十文,所施之钱以供营塔”,但人们对佛教顶礼膜拜的热情与祈求福气满门、福佑子孙后代的举动难于阻挡,出土的这件石函就是隋文帝时人们对佛教文化信仰的见证。

经查阅《蒲州府志》《永济县志》等,塔铭中提及的几个人物及隆福寺均无史料记载。栖岩寺在隋文帝时盛况空前,规模之大,有上寺、中寺、下寺。按照当时的建筑风俗,一所气势宏伟的寺庙周围应该是大小寺院遍布,栖岩寺当然也不例外,据此推测,隆福寺、仓陵寺便会位居其中。

苍龙峪,清《永济县志》记载:谷口,在县东南一十五里中条山阴,是为西麓,有苍陵谷为中麓,其大谷口出泉处为东麓。苍陵谷即如今的苍龙峪,当时是一条中条山南麓芮城县永乐镇通往古蒲州府永济县的“茶马古道”,峪中清康熙八年碑刻《长修苍龙峪道路永远碑记》上书“惟吾三晋河中之东,宝玉峰之西,峨嵋之南,首阳之北,其岭名曰张居士岭,其峪名曰苍龙峪,自平、芮以西永乐镇等百十余村,乃入蒲之径路,往来者络绎不绝,莫不由斯道而行……”如今,尽管峪内路径坎坷,荆棘遍布,行人较少,没有了当时的络绎,但古道仍存。仓陵寺建于此山坡上也算是交通要道,繁华之所,隋唐时香火定是不错。

舍利,相传为释迦牟尼佛遗体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物,后来也泛指佛、高僧的遗骨。自佛祖释迦牟尼涅槃舍利出现后,佛教传入中国,佛舍利被神化为灵物,佛弟子对它的顶礼膜拜很快形成。舍利膜拜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其中一种形式就是建塔供奉,将舍利放于瓶中,再放入一个函中,有金函、银函、铜函、石函、木函等,将此函置于地宫,在上面建塔,或是将舍利供奉于塔内,这就是舍利塔,隋唐时期多采用建塔供奉方式。

这件弥足珍贵的隋代石函,其中的舍利在平整土地时不小心被挖掘机弄丢了,不能不说是一份遗憾,但令人高兴的是,保留比较完美的舍利石函却是一件精美文物。它不仅真实地记载了1420年前蒲坂大地一段历史,映射了当时人们对佛教文化的信仰热潮,并且传承了老祖先的历史文化,留下了当时的精湛石刻工艺,从一个侧面见证了黄河中游地区博大深厚、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内涵。

链接

永济位处山西南大门,南依太行山支脉中条山,西滨母亲河黄河,古称蒲坂,史为舜都,盛唐时两建中都,后为河中府,是全国六大雄城之一。其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现存各类文化遗址、宝寺名刹、亭台楼阁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共计416处,其中国保单位8处、省级重点文保单位11处、市级文保单位7处、县级文保单位390处;永济市博物馆现存可移动文物3432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60件/套,二级文物37件/套,三级文物538件/套。

近年来,永济市按照文物保护“十六字”工作方针,精心守护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推动文物保护高质量开展,助力全市加快转型、振兴崛起,全市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迈向正规化、科学化轨道。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