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2022年高考复习策略与建议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2-04-22

编者按

距2022年高考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在最后的复习阶段,为了帮助我市广大高三学子更好地进行复习,迎接高考,考出理想的成绩,本报特别邀请了临猗中学高三年级组各科骨干教师给广大高三学子进行一次考前特别辅导。这些教师从多年的实践经验出发,从高考的实战出发,总结了这段时间高三各学科复习的注意事项和要点,希望能给广大考生以帮助。

语 文

抓住重点 内涵提升

史晓明

  临近高考,语文如何复习备考?我认为首先要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所谓“知己”,就是要清楚自己已有的语文知识和能力是否足以应对高考;所谓“知彼”,就是要清楚高考语文考什么和怎么考。

2022年高考语文命题的依据是什么?依据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以及高校人才选拔对语文学科的要求。具体要求是:优化语文试题的呈现方式,加强对语文关键能力和语文学科素养的考查,引导语文教学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引导语文教学注重培育学生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

依据2022年高考主要命题原则,提出对应备考策略如下:

一、方向明确,立意鲜明,情景新颖,贴近实际

具体内涵:高考命题应体现时代主题,弘扬时代精神。试题要用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将考查内容进行包装,坚持“信息切入、能力考查”的原则。

备考策略:

1.关注时代主题。时代主题有哪些?主要包括和平、发展、改革、开放、复兴、教育改革、技术创新、道德建设、现代辩证思维、人道主义等。

2.关注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有哪些?主要包括脱贫攻坚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五四精神、伟大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船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

3.关注新材料。新材料的情境有以下特点:

(1)指向“三种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语文学科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论述类文本、文言文、诗歌鉴赏中;革命文化主要体现在散文、小说等文学类文本,语言文字运用,作文题目材料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要体现在论述类文本、文学类文本中。

(2)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德育,表现为爱国主义、责任、感恩;智育,表现为能力、素养;体育,表现为身心健康,包括运动科学、心理健康;美育,主要包括审美、鉴赏能力;劳育,主要指实践精神。五育相通相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二、考查基础,变换情景,设问科学,注重创新

具体内涵:高考试题具有“重基础、重应用、重时事、重生活”的特点。每年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而且起伏不大,变化的是背景材料和设问角度,不变的是语文基本知识和能力。

备考策略:面对复杂的高考试题,要抓住核心和本质,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理解新的背景材料和设问角度。善于理解“新瓶”之新内涵,既研究“表象”,更研究“实质”。如诗歌鉴赏,可能会创设大量的阅读情境,这只是“表象”,“实质”还是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

三、入易出难,路多口小,层层设卡,步步有难

具体内涵:高考试题为了保证选拔功能,必须具有良好的区分度。较难的题目,考生一般入题较易,但往后会越走越窄,越来越难。试题层层设卡、环环相扣,每一问都要拦住一批考生,只有最优秀的才能走到底。

备考策略:最好的试题一定是有层次性,有淘汰性,有辨识度的。跳入题海容易,难的是跳出题海。备考时要做到既能“入乎其中”,更能“出乎其外”。

四、材料在外,答案在内,考查思维,体现能力

具体内涵:高考命题坚持“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考生在考场上看题时间少,做题时间少,想题时间多。“想”就是思维。高考试题就是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程序和思维方法,进而体现考生的语文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

备考策略:阅读文本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依据与来源。高考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逐年提高,如果学生的阅读面广、阅读能力强,阅读效率自然提升。临近高考,阅读更不能放松。要注意:

1.树立“文本为王”意识

首先是文本的整体意识。把握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从而把握命题意图、命题思路、命题角度,形成答题思路;提炼关键词句,如中心句、文眼句等。

其次是文本的联通意识。形成整体的知识框架,把握不同文本、不同段落之间的互联互通,比如小说和戏剧,都是塑造人物、揭示矛盾、反映现实的文学体裁。

最后是文本的母体意识。坚持“答案都在原文中”的思路和观点,包括探究题也是如此。

2.善用多种读写方法

读题要关注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审题要注意思考答题方向、答题角度、答题层次等。做题要注意思维输出的规范。选用关键信息和关键词,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意思。

五、重点必考,主干多考,次点轮考,补点选考

具体内涵:重点知识重点考,重点知识年年考,非重点知识轮流考。高考命题首先设定考查的重点内容和层次要求,使支撑学科的主干知识保持较高的考查频率,补充的考点有选择性地考,以此为基调展开考查网络,拓宽考查空间。

备考策略:

1.为考点定性:区分出重点、主干、次点、补点,进而有针对性地复习。

  2.考查的情境设计:个人体验情境,指向学生个体独自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社会生活情境,指向学生校内外具体的社会生活,强调学生在具体生活场域中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科认知情境,指向学生探究与语文学科本体相关的问题。

3.典型任务设计:考试材料的选择与组合角度多样,视野开阔,为考生的思考与拓展留有足够的机会和空间。考生复习备考时要减少针对单一知识点或能力点的简单、碎片化的试题数量。

总之,最后阶段语文复习备考虽然“学无定法”,但一定要“学而有法”。删繁就简,抓住重点,透过现象,洞察实质。以注重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不变,来应对高考试题形式上的万“变”,从而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数 学

掌握原则 追本溯源

陈红赞

在2022年高考即将到来之际,作为一线教师,我就高考数学作以特别说明,希望能助各位考生踢好高考前的“临门一脚”。

一、新时代高考命题与考查内容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在选拔人才的高考中,国家的人才强国战略无疑提升了对高考数学的考查标准,下面我先和同学们说说高考命题的原则和重点考查内容。

1.2022年高考命题十项原则:

原则1:方向明确,立意鲜明,情景新颖,贴近实际;原则2:考查基础,变换情景,设问科学,注重创新;原则3:入易出难,路多口小,层层设卡,步步有难;原则4:材料在外,答案在内,考查思维,体现能力;原则5:体现国情,公平公正,以生考熟,直击软肋;原则6:起点很高,高屋建瓴,落点较低,回归高考评价体系;原则7:重点必考,主干多考,次点轮考,补点选考;原则8:共性好考,个性难考,试题开放,探究创新;原则9:小口切入,深入挖掘,小中见大,思维穿透;原则10:掌握理论,学以致用,学科价值,重在应用

2.把握重点考查专题,思想方法心中有数

专题1:函数与导数;专题2:三角函数、平面向量和解三角形;专题3:数列;专题4:立体几何;专题5:解析几何;专题6:概率与统计;专题7:选考模块;专题8:热点基础问题;专题9:高考数学思想方法。

二、认定目标,心无旁骛

不论身处哪个领域,高成就者都怀有一种相当惊人的决心,这种决心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他们具备更多的韧性与勤奋;第二,他们明确地知道自己要达到的标准。他们不仅有决心,还有方向。如果大家能在自己平时的训练中,知道自己哪些专题是弱项,哪些题型薄弱,在做题中有哪些失误,做到心知肚明,那你就能明确增长点。一个个攻克,一点点长分,只要你明确地制定了你的攻关计划,明确列出你的冲刺时间表,你就会在定量中,实现质的飞跃,就能战胜高考。这就是日积月累、滴水穿石达成的终极突破。巨大的成功靠的不是运气、不是聪明,而是韧性。只要每天能够比前一天有一点突破、一点改善,而且朝着正确的目标持续地做下去,就一定能够迎来最终的成功。

高考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每年均有黑马杀出。也许有同学问,45天能涨多少分?高考冲刺涨分平均为130%到150%,若平均每科提升5分到6分,就能上升100个名次;若每科提升10分,就能上升200个名次。不同层次的同学,幅度或许不一,但共同点就是你只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你的冲刺能量,就可能实现自我较大的跨越。

在距离高考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若想在数学成绩上有持续而稳定的进步,首先还是要巩固基础知识,并加入个人的思考理解。在此之上,通过对一些模块化的专题进行点对点练习,是提升解题能力的一个较为高效的方法。此外,对知识的横向总结与应用能力同样是数学考试的一大难点。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各类知识点的联系,尝试从出题人角度将其思路串联起来。

第三轮复习目标:从做综合试卷、高考真题试卷上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错误;通过综合模拟训练答题的速度,学会正确用时,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规范、科学、高效的做题流程。

时刻谨记:答卷就是展示自己的思维水平、文字表达水平!

教之道在于度,学之道在于悟!学习应该是一个悟的过程,有悟才有得。反思才是最好的复习巩固,对试卷的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清算应得而未得的分数(如:审题不清,答题不规范,题意理解不准等)。

2.屡犯错误的题目,原因在哪?要从一些关键信息、隐含条件找出“陷阱”,从知识点、方法、技巧中寻找思路。

3.错题管理——常反思回顾,尤其对自己的错题集要再三总结。

看题要准确,看清后再动手做题,学会有意义地重复做题,做错题,这样对错题的重新分析、对数学思维的重塑,横向构建起对同类问题的反射都是我们应该从错题中吸取的。在面对例如导数、圆锥曲线等错题时,可以对考点、知识点进行一些标注,弄清自己在哪一步出现了思考方式的问题或知识上的漏洞。

4.难题管理——追本溯源。难题所涉知识点众多,知识点之间错综复杂,思维及方法运用跳跃性大、逻辑性强。在整理反思时应查清所涉知识清单,辨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查自己思路中的“堵”点和“歧”点,借助老师的点拨,探究自身存在的盲点、疑点、漏点。

三、阳光心态,笑迎高考

两强相遇勇者胜,两勇相遇智者胜,两智相遇心态好者胜。高三的最后时光里,不少同学会遭遇到生理或心理上的问题。在面对它们时,不要畏惧。你颈肩酸痛时,不妨放下笔,出去散散步、打打球;你紧张焦虑时,不妨去找人倾诉或听听音乐、读读美文。无论怎样,都要感恩自己的努力,积极迎接人生中的第一次大考,通过拼搏奋斗,来开启人生新的旅程!

英 语 

保持兴趣 注重阅读

王玉萍

近期高三复习阶段,学生们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复习备考,如何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能力,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迎接高考,是广大考生们关注的焦点。现结合英语学科复习备考中的常见问题,给大家提供一些备考策略和建议。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有的放矢突破薄弱环节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全面、科学、系统、有针对性的复习计划是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障。按照老师的进度和内容复习的同时,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针对薄弱环节,制定具体明确、针对性强的提分计划,结合三轮复习的进度和特点,在综合训练中寻求突破,挑战自己的极限,让自己的英语成绩有一个明显的提升。

二、关注英语学习心理及状态,激发并保持英语学习兴趣

进入高三第二学期尤其是五月前后,很多学生会产生错误的认识:英语学科已基本定型,成绩进步空间不大,复习已没什么效果。这就导致了对英语学习有所放松。而事实上,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主要在最后的综合训练阶段。部分学生越是临近高考,情绪越是不稳,对英语学习越没有信心。因此,一定要明白英语学科后期复习的重要性,不到最后一刻决不能放松英语的学习;还要激发并保持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注重语篇分析能力,培养学科意识和英语思维,有效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高考英语试卷共设置8个阅读语篇,阅读材料内容丰富,分值比例较大。这充分彰显了对“阅读”的重视。近几年来,阅读理解部分题目设置难度加大;完形填空的文章主旨把握难度也不小;语法填空和短文改错在语篇中考查对语言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语篇阅读训练当仁不让是高考英语学科复习的核心内容。

(一)得阅读者得天下。每天要保证至少40分钟的阅读量,精读与泛读相结合。高考对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要求很高,要求限时阅读各种体裁的语篇。要抓好分类训练,掌握好各种体裁文章的阅读技巧。

在做阅读理解时,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对文章有一个整体把握,注重细节与深层次的理解及前后关系的照应(尤其是在“七选五题”型上);不可断章取义,主观臆断。重点关注六种命题形式的专项训练和技巧策略,重点关注细节考查,推理判断,主旨大意和词义猜测。

具体做法:1.快速读题,正确理解题干,定位关键词,带着问题读文章。2.运用正确的阅读策略,变速阅读文章,学会处理文中冗余信息。3.注意特殊语言现象,在含有关键词的句子处标上记号。4.注意题中正确项与干扰项的特点,回读全文,确定答案。5.利用排除法或题目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来判断题目答案。6.合理猜测推敲生词意思。

“七选五”主要考查对文章整体内容、结构、细节、上下文逻辑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所以一定要把握好结构、关键词、逻辑关系。建议先阅读选项,再阅读文章。牢记满分口诀:逻辑关系前后句,词汇重叠前后文;内容交予所属段,词意通畅且连贯。

(二)重视整体把握语篇的能力。完形填空也是高考的重头戏。学生普遍感觉完形填空较难,建议按照以下步骤解题:

1.研读首尾——抓主题。

2.上下联系——寻信息。

3.左顾右盼——找搭配。

4.思前想后——觅逻辑。

5.语境分析——辨词义。

6.集中精力——破难题。

7.回头检查——补漏洞。

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归纳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技巧。

(三)语法填空和短文改错。要注重基础并牢记常考点。建议注重积累错题并定期复习,并重视考前强化训练。

四、重视书面表达的增分点

书面表达历年来是失分较多的题型。表达含糊、全文简单句、单词拼写错误、主谓一致错误、条理不清等都是影响书面表达得分的原因。如果在冲刺阶段系统地练习,完全可以在最后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得分。

首先,学好英语基础语法和高频词汇,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重视汉译英练习,积累和熟悉英语习惯表达,培养英语思维。其次,积累常见作文句式。多背诵精彩且实用的英语句子,段落及代表性范文;尽可能每周练习一篇。训练同一内容的不同表达方式,同一题材的一题多写,丰富自己的语言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最后,一定要牢记:正确是根本。高分作文一定要有较复杂的句式结构;一定注意语言的准确性;没有把握的词汇或句型不要乱用;尽量找老师面对面地批改。

  五、认真对待模拟测试,掌握应试技巧,做到答题规范

在模拟训练中,要强化知识能力,也要注重考试技巧的训练。一定要按照高考的要求参加模拟训练,并从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考试方法和技巧。高考是限时考试。有同学一上考场就发蒙,主要还是因为平时没有做好应试技巧的训练。从现在到高考,要把每次模拟考当高考,大胆训练应试技巧,才会有所得。

规范答题是一个重要的涨分点。考试中规范答题非常重要。针对英语科目填涂答案较多的特点,建议在考试结束前十分钟左右涂完机读卡,然后检查没有把握的题目。初次答题时,对没有把握的答案做个标记,以备最后进行检查突破。同时,听老师讲解,要听思想方法、技能技巧,也要看老师解答的格式。规范答题不仅是形式上的规范,很多的题目也要按规范步骤解答,避免不必要的失误。

高考是一场真正意义上斗智斗勇的综合能力的考查。在最后阶段的复习中,一定要学而有法,有的放矢,以积极阳光的心态去迎接高考。

物 理

学练并举 重点复习

李成斌

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如何复习更加高效?针对高考试题特征,我们在平日训练时应在哪些方面多加关注?以下是给各位考生的一些备考策略和建议。

一、关于备考安排

1.有的放矢,注重规划,物理复习要做有心人,复习每天都要有收获。

大家谨记:越是时间紧张,内心越不能慌乱。对于别人的学习安排,我们可以借鉴但要制定出更加适合自己的备考计划:在最后的45天内,争取每天都能够学有所获。计划在前,执行在后。我们要兼顾老师的复习建议,考虑自身的薄弱环节,了解自身弱项才能有的放矢。每天的分分秒秒,按部就班执行计划,既能够使我们的物理应试能力不断提升,又能够从每天的小目标不断实现中,收获更多自信和积极的心理暗示,让我们面对高考更有信心,备考更有状态。

2.学练并举,不可偏废,应对考试更有把握。

每周两次到三次的理综训练,能够让我们有充足机会发现自己在物理学科上的知识漏洞,也能够暴露自身在应考策略上的短板和不足。有问题就要解决,有漏洞就要补救,有不足就要改进。要把物理知识的总结回顾和应试训练的能力积累,在时间上分配兼顾。在学习任务的安排上,书需要看,题更要做。切忌因焦虑而逃避,结合自己的需求找到最佳搭配方式。

3.自力更生,借助外援,多管齐下寻找考试经验和灵感。

面对高考我们要多措并举,多方取经,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我们既要态度端正、备考认真,保护好自己的求知欲望,用自己的坚韧和热情走好高考前的最后几步路,同时又要广开视听,和同学争论时——比较谁的见解高明;与老师交流时——获得更多解题思路;看专家讲座时——接触闻所未闻的奇思妙想;翻报纸杂志——收获不一样的备考营养成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许别人的几句话便让我们茅塞顿开,一句点拨足以让我们获益良多。

4.有意复习,认真积累,利用每一次考前模拟提升自己。

在基本能力已经具备的情况下,每次考试训练的错题积累一定要及时巩固复习,一星期一次应成为习惯;重新翻阅物理课本,体会由薄变厚、由厚变薄汲取精华内容的神奇历程;完善基础知识、重视物理分析能力提升的同时,务必重视物理试题应考策略的有意积累;试题中陌生的物理情境,要学会提取重点信息,大胆忽略干扰信息带来的影响,注意向熟悉知识及物理模型的迁移。

二、关于对学科素养的关注

1.关注数学工具应用能力的培养。

就历届考生物理试卷丢分情况分析总结来看,数学运算和分析能力的欠缺,数学工具使用的不熟练导致丢分的比例很高。这就要求我们务必结合理综测试反映的计算弱项,踏实求解。不能因为思路明确而错过运算训练的机会。坚持不懈,集中精力提高运算的速度和准确率。务必保证会做的问题用最短的时间计算出正确结果。

同时,找到每一种“运算工具”更加适合自己的处理方式,找到自己更加擅长的运算技巧。其一,可以防止无谓失误造成丢分;其二节省时间、保留精力,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度。

2.关注真实问题情境,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考物理试题,在逐步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无情境,不命题”,命题者通过设计与体育运动、生产实践、科技前沿等方面紧密联系的实际情境,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真实问题的解决中促进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

因此,除去历年物理试题呈现的已有实际应用,我们更应该从平日生活中学会观察,关注当下物理发展。应用已有的物理观念,利用当下所具备的科学思维和探究手段,阅读、体会、观察、分析周围的信息、理论、实际生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能力。

3.关注物理课本,回归基础内容的重新审视。在最后一个多月里要重视回归课本,对于教材不同章节中的基本概念、规律、原理、方法以及探究过程中体现的物理思想要重新审视,要对每一节的拓展延伸内容重新阅读,做到知识熟记于心。    最后,考生要明白,已进入倒计时的这场比赛,是一次真正意义上“斗智斗勇”综合能力的较量。我们要做的就是走好每一步,计划好每一分、每一秒。保持身体健康、身心愉悦,排除一切干扰,全力以赴,做好冲刺。

化 学

巩固“双基” 高效规范

孟高峰

当前利用有限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提高成绩,是所有高三学子的当务之急。后期的复习备考必须要避免“高耗低效”。以下是针对高考前化学冲刺的复习计划,希望能给同学们一些帮助与启发。

一、用好课本,巩固“双基”,挖掘隐形关系

课堂复习要用好“资料”,更要用好教材。尤其是考前一个月,一定要回归教材,对于一些概念、原理、化学方程式、实验现象与操作等知识,要看书掌握;对于一些零散的知识要进行梳理、归类、总结、类比,挖掘不同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进行归纳整理,特别是中学化学的核心内容、核心考点,力求做到“理解——记忆——会用”,将散乱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回归教材时,要特别重视教材中设置的一些栏目,比如:“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科学探究”,这些内容往往是对所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而“实践活动”“科学视野”“资料卡片”则可能成为命题的背景与素材。

二、善于反思,善于总结,构建知识网络

冲刺阶段的复习绝不是知识再背再记一遍,而是在归纳总结中提升,在分析类比中求真,在反思纠错中进步,在知识网络建构中记忆。

1.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就是将学习得到的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加以归纳,然后经过对比分析,总结概括出属性和规律。

例如,我们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时,可以以“元素—→单质—→氧化物—→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或碱)—→代表性的盐”为主线;以“结构—→性质—→用途—→转化—→制法”为思路,建立起该元素所形成物质的“价类二维图”。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2.反思纠错

反思使人进一步,纠错使人长一智。反思过程中会发现自己的知识盲点和解题能力的弱点(审题、破题、析题、严谨、规范、速度等),从而找准自己的提升空间及努力方向。复习中的反思主要包括以下五个层面:

(1)反思涉及知识:题目命制意图及考查知识点的方式与技巧。

(2)反思解题方法:还有没有其他解法?哪种方法更好?若把设定条件进行变换,题目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又该如何解答?

(3)反思解题规律:解答本题时的方法有无规律可循?解题思路是否严谨?解题方法是否灵活?怎样解答最具有技巧性且最简单。

  (4)反思失误原因:失误属于知识上的缺陷或能力上的不足?还是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审题是否有误?解题步骤是否规范?计算题的物理量单位是否正确换算?

  (5)反思答题语言:表述是否准确、简明、严谨、完整?解答过程及步骤是否优化全面?关键要点是否答得准确到位?

  3.网络构建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化学知识与方法的网络构建是十分有效的。在构建网络、形成体系时,要做到四个界限的“打通”:宏观与微观之间的界限、定性与定量之间的界限、必修与选修之间的界限、有机与无机之间的界限。

三、精做精练,限时规范,提高训练效益

做题时要从准确快速审题入手,看准题目的有效条件(含隐含条件),避开题目的重重“陷阱”,悟透题目的命题意图,找准解题的突破口,形成系统的解题思路,规划出符合题目要求的解题“路线图”,然后从容准确作答。要把对重要知识的掌握与解题过程结合起来,通过解题前的思考、解题中的科学推理、解题后的反思总结,体会解题的过程、方法及规律,逐步内化成自己的解题能力。

答题时务必注意以下两点:

限时限量——进行解题速度和准确率的规范训练(原则上解1道选择题平均耗时2分钟,解1道高考标准的非选择题平均耗时8分钟)。

答题的规范性——要结合高考评分标准及阅卷实际,进行规范书写、规范答题训练,如化学方程式、有机物结构简式、电子式等化学用语的书写,简答题的语言表达和描述的规范,计算题的格式、步骤、精确度的要求等。

高考是平时训练的简单重复。平时的训练有高考状态,那么高考时就会拥有大将风度;平时训练高标准、严要求,那么高考时就可能超水平发挥;充分发挥平时考试的作用,科学地建好“错题本”“好题本”和增分计划。

四、模拟训练,考前调适,保持应试状态

即将到来的五月份是实战演练阶段,要从应试心理、考试技巧等方面进行强化训练,以提高应试能力和应试技巧。

在复习时,同学们要注意回归对重要概念的精准辨析,回归对重要规律和方法的精准应用,回归重要公式、化学方程式、原理的精准使用,回归解题的基本方法与技巧和思路,回归精确表达与准确答题,从纠错回归到防错。

通过模拟训练,以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保持思维和解题状态的良好,为高考蓄势待发。此阶段特别强调对“必备知识”的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强化思维训练和答题规范,进一步培养分析和解决综合、陌生问题的能力,对所学所练内容进行思考、领悟、消化、吸收、化用,最后达到知识点的充分融合。

在仅有的40余天里,同学们要保持自信心和阳光的备考心态,精准复习、高效训练,取得更好的成绩。

生 物

熟读课本 整理错题 

张文英

距离高考仅剩40余天,或许你对摆在面前的复习备考手足无措,或许你对即将到来的高考寝食难安,或许你每天都努力拼搏到深夜,可是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考到期待的分数,步入理想的大学呢?

下面就生物学科如何高效快速地完成选择题和简答题,以及临考前的复习与调整谈自己的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考场上快速答题技巧

高考重在考查能力,而扎实的基础知识是能力提高的关键;不断总结积累,形成知识网络是能力提高的保障;良好的思维方式是发挥能力的前提。

(一)选择题如何审题

随着命题技术的进步,选择题的立体感和动态迁移感愈来愈强,迷惑性越来越大。因其答案的唯一性,又不像非选择题那样具有一定伸缩性,所以审好题是解题关键。所谓审题是指通过阅读题干弄清题意的过程。一是全面准确地发现已知条件的要害;二是分析出已知条件的内涵。审题是解题的起始环节,也是解答试题的关键环节,一旦审题出现偏误,就会导致全错。因此,做好选择题的关键是认真审题。

1.找准题眼:审题时要努力挖掘题目中显性的或隐性的题眼。

2.识别陷阱:在审题过程中要抓住题目的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仔细推敲,方能识别陷阱之所在。

3.排除干扰:在高考试题中,设置干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题干中设置干扰性语句;二是在备选项中设置干扰项,就是备选项本身所阐述的知识内容正确,但与题干规定性的要求不符。

4.克服思维定势:在面对考题时,要对题目的背景和条件详加考察,进而确定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否在此运用。

(二)选择题答题技巧

1.预热进入生物思维状态;

2.认真分析题干和选项的逻辑关系;

3.四个选项要一视同仁;

4.排除法或代入法突破推导计算公式类或曲线类选择题;

(5)信息题或新情景材料。

做题时第一步:从题干中获取有效信息(可采用两遍读题法);第二步: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或新材料中给定的条件进行必要的推理;第三步:得出相应的结论,即四个选项中的正确答案。

(三)简答题做题时,注意回答问题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1.找准题中要求回答的主要方面——“采分点”。

2.学会用生物学术语,科学、准确地回答出问题。

3.学会将新信息与课本知识联系,有一些材料题,会引用一些新的科学信息和材料。

4.学会检验答案。

全国卷经常出现“为什么”“原因是”“是因为”这样的题型,意在考察学生使用术语表达观点的能力。①原因类试题从题干事实出发,利用科学思维进行合理推断。②依据类试题先做判断,再给出判断依据、理由。③标准答案常为组合式短句,分值2分—3分。④不要幻想写几个字就能拿满分,或者觉得写得多就有分。

(四)非选择题答题技巧(要保持得分意识)

1.一般答案只有两个出处,一在教材,二在题干。能用教材上的语言就不要自己组织语言,不能用教材上的语言,就尽量从题干中获取。对于前面的填空举棋不定时,往往也可以从后面的描述中找到提示,因为有时答案就隐藏在题干中。

2.得分意识还体现在答案的完整性上。

3.原因论述类题目注意因果关系,环环相扣。

用简洁、规范、全面的语言逐步分析并规范答题,注意生物学术语的使用。写解答题描述性答案时,不要想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就写到哪。首先,应根据问题整理思路后,在草稿纸上写出关键的能体现要点的一些词语,然后根据这些词语组织语言,这样可以避免答题漏要点,或颠三倒四描述不清。

  二、 高考前复习看什么

(一)认真研读课本,关注课本细节

建议同学们在高考前一定要认真研读课本。加粗黑体字部分要熟背,其他部分要熟读,所有图片和表格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搞透背后的原理和意义,小字部分要精读。另外还有最重要的本章小结,本章小结是一章的精华所在,如果实在做不到熟背,也要达到熟读的程度。

(二)整理错题,查漏补缺

高考前是错题本最有效发挥作用的时候,这是每位学生都应该有的必备宝典。错题本的存在能体现一个学生的毅力和坚持。每一道错题的背后隐藏的都是你的知识漏点。

我们经常说查漏补缺,看错题并且挖掘错题背后的相关知识点,才是最有效的查漏补缺方式。

三、心理调整

(一)注意体能训练,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足够的营养,劳逸结合,预防疾病,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应考。要调好自己的“生物钟”,使大脑的兴奋点调至高考时间段,保证大脑以最佳状态进入考场。

(二)树立必胜信心,克服怯场心理,拿到试卷后,先浏览一遍,做到心中有数,对题目的难易不必介意,因为“我难你也难,你易我也易”。

(三)做好考前的各种物质准备,考前一天务必检查各种考试用具是否准备好。

(四)有效利用考试时间,先易后难,遇到难题暂且放过,大部分题做好了,心里不慌,再反过来心平气和地去做难题;否则,一上阵“卡壳”,“送分题”该得分未得分,因小失大。做到不提前交卷,剩余时间仔细检查。

(五)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灵活运用各种解题方法和技巧,提高解题准确性和速度。

希望同学们在考前这段时间里心态平稳,惜时如金,做好规划,学会调适,积极应对,以最好的身心状态投入到复习备考中。

政 治 

“六字”为要 循序渐进

宁保金

转眼间,今年高考已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本阶段的复习要想更高效、更精准、更持续、更有成就感,就必须运用好高效复习六字诀:道、法、术、器、势、心。

一、知识复习要遵“道”而行,宏观高度、微观深入

学习有规可循,遵循规律才能事半功倍。三轮复习务必回归课本,它不同于一轮复习的面面俱到,而是更突出查缺补漏,在精准上下功夫,就是要把基本含义、原理、知识网络等吃透深挖,把握知识的核心思想和本质。

宏观上,构建更能体现各模块核心思想以及知识间联系的跨单元的知识网络,坚决打破原有目录式的列框架,只有用心重构的框架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升华。比如:经济生活,可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入手,围绕三大基本经济制度构建起知识网络。

微观上,把四个模块的政治课本知识进行分区、分类,旨在精准深入地掌握基本知识。比如:设置计划,一周复习一个模块,依据课本考纲目录对高考要考查的所有模块知识逐一分出舒适区(熟练掌握)、学习区(理解不透)、恐慌区(知识盲区),有针对性地复习。这样既避免了时间的浪费,更提高了学习的质量和信心。

二、学习和生活要有“法”可依,有原则、守规矩

长期紧张而高压的复习,人的思维就会变得麻木,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自然也找不到成就感,迷茫之下怎能实现高质高效的复习?如何才能顺利突破最后冲刺阶段的学习瓶颈?那便是静心对待当下的学习与生活,切勿焦躁,刚毅勤勉,乐学善思。凡事讲原则守规矩,学习与吃饭、锻炼、休息、交流一切按部就班,互不侵占,处理好主次矛盾的关系。学习与生活都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坚持原则坚守规矩,习惯成自然。

三、答题技巧要烂“术”于胸,技多傍身、灵活变通

高考政治试题注重彰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服务选才而言,开放型试题和材料分析题,有利于选拔具有较高学科素养的考生。试题考查的目标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坚持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统一。这就需要在平常的训练中形成一套操作性很强的答题技巧,注重规范使用、及时优化。客观题最常用的方法是排除法、排误选正法以及二难选项的比较法,所有方法都必须把握试题中的关键词和核心思想。

主观题答题技巧丰富而复杂,多使用多训练,让技巧烂熟于胸,化为己用。比如:知识范围“串联法”、蓦然回首材料“升华法”、主线脉络“分层法”、定位主体“剖析法”、时政热点“概括法”。同时关注好六个细节,即审题设问全面化、答题思路逻辑化、文字表述规范化、材料针对精准化、整合答案序号化、卷面书写整洁化。

四、冲刺提升要不拘一“器”,多一种工具、多一分保障

毋庸置疑使用好教材已然成为本阶段学习的重头戏。除此之外,资料用书对知识系统的重构以及重难点知识的深化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有取舍的查阅使用可以事半功倍;改错本是自己长期以来学习的结晶,可以做一个计划,至少针对薄弱章节选择性地复习一遍,针对性地进行专项再练;老师是你身边能解决思维盲区的最好教育资源,切勿脱离老师做思想上的单飞;同学是能促进你提升的学习资源,合作共享,有效借力,提升自我,实现共赢;网络资源等的有效兼顾也可作为助力拔高的又一途径。

五、政治复习要顺“势”而为,明确时政态势、研究高考趋势

高考政治的考查一定离不开时政热点的承载,并非孤立地考查时政信息,而是结合四个模块的知识考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哲学的思维从经济、政治、文化的角度分析时政,就会发现当下我国所处时代的态势,比如:经济方面,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的环境,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压力有困境,更有潜力有韧性,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优势。

认清时政态势也是高中生应该具备的政治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据此,研究高考题就有了方向,我们可以对近三年高考题进行研究对比,明确考查趋势及核心思想,明白高考所承载的“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育人功能和政治使命。

还要把握自身的大势,高考是厚积薄发的最好印证。十年寒窗已悄然接近尾声,我们绝不能在此时期有丝毫松懈或跑偏,而要把握机遇,勇往直前,战胜自己,才能不失其势、有所成就。

六、状态调适要“心”安理得,静能生慧、考贵有方

高考临近,调整学习心态的有效方法就是坚持每天早晨起来做10个左右的深呼吸,并用正面的意识进行自我暗示调节,情绪波动比较大的时候,可以晚睡加晨起都做,脆弱的脑神经也是给点阳光便灿烂呀!也可以通过找信任的老师与同伴谈心交流,还可以坚持长跑。

最后,送大家一个应考心态四部曲:

第一,统揽全卷信自来(大致看看试题的结构,基本与平时模拟题相似);第二,先易后难舍才得(从前往后,先易后难,不会的问题不纠缠);第三,精益求精要准确(正确率是王,会的要做对、做完就是一份超常发挥的试卷);第四,遗忘知足勿对比(考完一门忘一门,相信自己做的就是恰到好处的)。

地 理

实战测试 重点突破

刘 峰

地理学科高考考前复习要注重认真、全面、重点突出,同时注意夯实基础知识,注重临场的发挥。

一、认真参与每周模拟测试,努力提升文综应试能力

针对文综测试中存在的时间紧张、书写量大、知识面广、思维转换要求快等问题,建议如下:

1.时间观念要强,要合理分配时间。35道选择题,按1分钟一道小题安排,加上5分钟涂卡时间,在50分钟内完成。若一个小题实在没思路或难以取舍,则先选中一个选项,留待全部做完后检查。考场上能节省1秒算1秒。主观题如果是一问,则直接作答,不用写“答”“原因”“所以”等字,甚至主语都不用写;如果是两问,则一定要分开作答,写清你答的是哪一问,或者用上下分段隔开表示。

2.答题顺序尽可能按试卷题号进行,按部就班地做下去,一般不建议挑着做。通过多次模拟测试,应形成自己答题的模式。注意,做完选择题后立即涂卡,不留到最后15分钟再去涂卡。

  3.选择题确保一遍过。选择题做题方法多,思维要灵活,不一定非要弄清楚为什么,做出做对即可。如若确保选项A正确,则可以大胆放弃去看BCD;如凭感觉、凭常识蒙对也是一种技巧;如选项中的某字词能在材料中对应找到,则该选项首先考虑。主观题力求做到学科术语用词准确,句子表述不啰嗦、不绝对。

二、继续建构主干知识体系,熟练掌握课本基础知识

高考注重考查考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等考查特色十分明显。因此,建议如下:

(一)认真参与每周模拟测试,努力提升文综应试能力

1.运用思维导图,构建从学科到章节,再到某个具体知识点的知识结构图;围绕试题中某个地理概念,构建答题思维导图。如“产业发展”,可从产业发展基础、水平、目前状态、速度、趋势、潜力、过程等角度概括说明;亦可从产业结构角度入手,按三大产业顺序,具体说出每一产业中各自构成部分的发展情况。

2.利用好自主复习时间,加强对课本知识、笔记本上整理的知识、教辅资料上总结的知识、某份考试题的答案等的记忆巩固。可以同学之间相互提问检查,达到能顺利说出每册书、每章节、每个小专题包含的主干知识点、每个问题思考角度等目的。

3.进行各章节知识的前后联系和归纳整理等工作,要求在熟悉知识点的基础上,完成不同章节间的知识综合。如城市化知识体系:不同类型的工业化促进区域城市化(必修三“珠三角工业化”)——人口、土地、经济三方面的变化(必修二“城市化”)——城市群、都市圈的形成——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新教材选必二)。

(二)熟练掌握不同重点题型,继续强化各种应试技巧

1.总结归纳地理选择题的应试技巧。掌握依托材料去证明或推理分析选出正确选项的方法;总结最佳选择题、组合型选择题、涉及数据分析等不同选择题型的应对技巧;娴熟运用直选法、排除法、画图法、列式法等做题方法。

2.强化对主观题设问的圈划、拆分等审题技能。明确分析、说明、比较、推测、指出等行为动词该如何表达,回答到什么程度;熟练掌握宾语名词,如原因、条件、特征、影响、措施等应答词语的答题角度;掌握好时间、空间等限定词的正确解读方法;明确限定角度时,该如何拆分该角度为几个不同侧面,逐一从不同侧面入手进行推理分析,直到设问要求,对于设问中的核心词语的处理,要先认识考点的本质所在,回归教材所学,运用所学课本理论知识,在理论知识的引领下,认清具体的地理事象,针对设问,快速构建简易的答题框架。

三、提升地理学科素养水平,将其内化于试题解答中

1.提升运用人地关系、人地和谐思想去解题的能力。细致区分试题中有哪些人类活动行为,这些人类活动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哪些要素产生了什么方面的影响;准确把握区域特征,尤其是区域中的哪些自然要素对当地的人类活动产生了哪些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在深入认识人地关系的基础之上,当地人们又采取了怎样的具体措施,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总之,在涉及区域发展类试题的分析过程中,始终将“条件(原因)——问题——措施——作用”的分析思路贯穿于主观题的解答中。

2.通过习题训练,强化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运用能力。圈划出试题中提到的区域,细致分析这些区域的空间尺度大小及变化,进行区域空间定位,宏观掌握区域突出特征的具体表现,找出试题涉及到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建构各要素间的空间联系,比较区域整体或某些要素的突出差异,划阶段理顺该区域地理事象的时空演化过程。

四、注重发挥学习自主性,调整至最佳应考状态

1.明确自己地理学习中的优势和问题所在,掌握一定的自主性,合理安排时间,坚持自己的复习节奏,不盲目照搬别人的学法。系统复习一遍重点知识,坚持适度适量训练,集中攻克不足之处,重视错题与模板回顾,重视考前总结反思,努力实现成绩的最大化。

2.降低自己的预期目标,减轻心理烦恼。人与人之间有差异,出现模拟考试成绩的差异是肯定事件,毕竟大家的高考目标不同,所以不要盲目攀比。

高考为选拔性考试,试题注重对思维能力的考查,考场上出现选择题选项纠结、主观题答题角度考虑不周等问题,也是肯定事件,不要因为试题过难而影响自己的心态。考前15天,正确认知自己的知识水平,适当降低高考目标来调整考前心态,化解烦恼、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干扰,以平常心来对待高考。

历 史

回归课本 精炼习题

王晓冰

如何高效利用这段时间进行复习,进一步提高效率,提升成绩,下面有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紧跟老师,把方向、提效率

最后一个多月,很多同学在课堂上不愿意听老师讲,而喜欢自己去钻研摸索,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韩愈曾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老师毕竟在本学科领域钻研探索多年,教学经验丰富,他们能在最短时间内,用最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突破瓶颈,使学生成绩迅速提升。所以最有效的做法是,紧跟老师教学思路,紧扣时代脉搏,知晓时事热点,弄懂吃透易错易混点,熟练掌握常考必考点以及相应的审题步骤、解题方法和答题技巧。

二、回归课本,构框架、夯基础

高考题目年年都变,但万变不离其宗,考查的实质仍紧扣教材。虽然经过二轮复习高密度的刷题训练,但很多同学还是舍本逐末,只记住题目的枝叶而淡忘了知识的根本,在知识点上出现很多遗漏。

特别建议同学们回归课本,但回归课本绝不是简单的旧知识的机械重复记忆,而是依据时事热点去重新整合教材,从旧知识中挖掘新东西,形成纵横交错的历史框架网络。依据教材目录、标题整体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

三、精炼习题,提能力、练技巧

最后40多天,要想以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大的效率,做题必须精炼。我推荐大家做两类题:一类是高考真题,一类是平时训练的常错题。刷真题可让同学们适应高考难度,有效把控时间,最大限度贴近高考;刷错题可让同学们避免知识的漏洞、方法的失误、细节的疏忽,逐步培养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一题多解的能力。

通过高强度仿真训练,希望同学们掌握以下几个应试技巧:

1.先易后难,不留空白。先做选择,后做主观。选择不留空白,举棋不定选第一判断,选择做完立即涂卡。主观题先做选做,再做41题,最后做开放题。

2.合理安排,把控时间。会做的力求一遍做对,疑惑的不必过于纠缠。选择题控制在12分钟—14分钟,选做题6分钟—8分钟,41题14分钟—16分钟,开放题10分钟—12分钟。历史试题用时大约50分钟。

3.细心审题,规范作答。抓住关键字、出处、批注等字眼,对似曾相识的题目更要“火眼金睛”去辨别,不可先入为主或用固定思维。主观题先构思后答题,尽量使用学科语言。

4.信心满怀,心态平和。遇“难”不惊,逢“易”不骄。要有“我不会,谁敢会,考场上我就是王者”的自信。还要以平常心对待考试中可能发生的一切,如监考老师走动、外面声响、别人提前交卷等。

5.审视全卷,权衡得失。最后15分钟,应暂时放下手中题,对全卷余题作一审视。综合评估15分钟利用值,以获取单位时间的最大分值。若时间不够,尽量不留空白,可采用提纲式答题、列要点勾画框架等方法。另外,一定要检查试卷有无遗漏,填涂是否失误或错位。

高考不仅是知识、智力的比拼,更是心理素质的竞争。

一要树立自信。备考期间,挫折困难在所难免,同学们不要只盯着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而要多看、多想自己的长处和潜力,想方设法激发自信心。良好的心理暗示,可以驱散忧郁、恢复自信、激发兴奋点。

二要优化情绪。同学们在紧张的备考中,要学会转换情绪,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当情绪紧张、烦躁时,不妨听听音乐,哼哼小调;或漫步户外,远眺云霞,近闻蛙声;或与同学聊天谈心,找老师倾诉心声,把负面情绪转换为积极、正面的情绪。

三要淡化结果。许多考生害怕高考,担心考试失利对不起含辛茹苦养育自己的父母。正因为他们太在意结果而使过程发生了扭曲。有句话说得好:“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要太在意目的地,而要在意沿途的风景。”对待高考,我们不用想得太复杂,只想着走好眼前每一步,踏实过好每一天,不悲观丧气,不怨天尤人,为每天都在进步的自己喝彩,为每天都在拼搏的自己点赞,40天后的你一定“风景这边独好”!

  高考不仅是知识的比拼,更是身体机能的对抗。最后40多天时间,学习任务重、强度大,心理压力剧增,如果身体素质欠佳,就可能出现头晕、恶心、乏力等症状,势必大大降低学习效率。适量的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素质,消除脑力疲劳,避免神经系统过度紧张,对失眠也有改善作用。所以,同学们的体育锻炼时间每日至少1小时,锻炼的项目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如各种球类、跑步、做操等,但不宜进行大运动量的活动,避免劳累过度,影响学习效果。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