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04-19
罗慕赫
明清时代北京人踏青,多选高梁桥和通惠河畔,这两处地方都靠近河道,虽然都在城外,但又离得不远,交通方便。
高梁桥在今西直门外,明清时代是北京城通往西郊的必经之处。不过要讲高梁桥的由来,还得先说说桥下的长河。北京作为都城,最大的短板是水资源短缺。元朝定都北京后,水利专家郭守敬接下了整理北京水系的任务,这可不是一个容易完成的任务,他经过缜密调查制定了一个从昌平白浮泉引水的方案,这条线路收集沿线多股泉水和潜流,注入到今颐和园昆明湖中,再经长河连通今积水潭,水出积水潭,会在城中流一段,出城后再一路向东,注入北运河。郭守敬的方案,让大运河的船可以直接通到积水潭,积水潭一时出现货船云集、首尾相接的盛景。
长河上的高梁桥据说是在元朝至元二十九年修建的,今天我们看到的古桥,其位置已不是旧时位置。明清时代,高梁桥是清明时节北京人踏青的首选之地,明代记录北京风俗的《帝京景物略》说,清明“是日簪柳,游高梁桥,曰‘踏青’。多四方客未归者,祭扫日感念出游”。
明人朱茂瑞有一首《清明日过高梁桥》:“高梁河水碧湾环,半入春城半绕山。风柳易斜摇酒幔,岸花不断接禅关。看场压处掉都卢,走马跳丸何事无?那得丹青寻好手,清明别写上河图。”由这首诗可见,那时高梁桥一带有不少酒家、饭店,清明时节人们出来踏青,少不了要消费一番,除了欣赏春光,也可造访寺庙,还可骑马、看杂技,好不热闹。朱茂瑞感叹,此情此景,当有一位丹青圣手画下来,成就一幅北京高梁桥版的《清明上河图》。 (《北方新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