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王俊良时间:2022-04-06
《考工记》一书,囊括了战国时期齐国百工的规范与工艺,只是,独缺官员从业标准与方法。齐国人主父偃,决心填补这一空白。
当时,西汉历文景之治,社会各个阶层呈现一派蓬勃生机。此时,人心思治,都厌恶了折腾。可主父偃的梦想,始终是要做汉代苏秦。苏秦凭三寸不烂之舌,善揣摩,通辩辞,会机变,全智勇,长谋略,能决断,身佩六国相印,成一世之功。主父偃的想法固然好,却忽略了一点,梦想与现实之间,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事实上,主父偃的路充满艰辛。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急需能开疆拓土的人才,以折腾见长的纵横家,求职相对容易。西汉统一之后,刘姓王在意的,是能发展经济和文化的实干家,靠嘴皮子上的功夫,已经很难打动对方。主父偃不懂权变,只是一路向西,由齐国漂到燕、赵、中山国,喋喋不休地跟刘姓王们拍胸脯,大谈纵横术治国之道。
此时的刘姓王,他们最怕的,就是刘姓皇帝怀疑自己有不臣之心。刘皇帝规定,刘姓王没得到皇帝批准,不得随意走出自己封地。这种情况下,你却要他大张旗鼓地搞“纵横”!拿这种敏感话题作投名状,确实有不管不顾的意思。出现“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是意料中事。
要么认命,放弃填补《考工记》的理想;要么抗争,直接上书汉武帝,寄希望于奇迹出现。主父偃选择了后者,“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
奇迹真出现了!
主父偃与徐乐、严安同一天上书,汉武帝揽之击节,立见三人,埋怨说:这些年,你们都到哪去了?怎么今天才到我这里来!于是,汉武帝特批主父偃﹑徐乐﹑严安入职。
主父偃入职,“偃数见,上疏言事,诏拜偃为谒者,迁为中大夫”“一岁中四迁偃”。其最得意之作,就是改“削藩令”为“推恩令”。既解除困扰朝廷难题,使皇族内部斗争失去依凭,又为汉武帝剪除心头之患。可谓一石三鸟,功莫大焉。
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一直颠沛流离的主父偃,一下子进入权力中心,有权就任性。不该拿的钱,拿;不该做的事,做;自恃有功于朝廷,很快成了朝中大臣又恨又怕的焦点。
有人善意提醒主父偃,做事悠着点儿,“别太横”。主父偃不但不领情,反而变本加厉,说“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厄日久矣”。
更可气的,是主父偃竟说出“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这样的狂言,已严重偏离主父偃进入朝廷填补《考工记》的愿望。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主父偃威逼燕、齐二王畏罪而殒之后,自己的路也走到尽头。赵王告其受贿在前,公孙弘补刀在后,“齐王自杀无后,国除为郡,入汉,主父偃本首恶,陛下不诛主父偃,无以谢天下”。
主父偃死后,只一个孔姓人为其收尸,甚为凄凉。
当初,主父偃若止于填补《考工记》空白,可为完人。
可惜,这样的人生悲剧,在历史上反复重演,无人肯从梦中醒来。
(《今晚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