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潘师旦:十分花鸟一亭春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03-08

宋拓《绛帖》 (资料图)

绛帖为汇刻丛帖,共二十卷,潘师旦摹刻于绛州(今新绛县),故名。此帖刻于宋皇祐、嘉祐年间,以《淳化阁帖》为底本而有所增删。

潘师旦,据宋人记载为尚书郎。传说潘氏死后,其二子各分绛帖十卷。长子得前十卷,因负官债,帖被没入官库,绛州太守补刻后十卷足成一部,称“公库本”或“东库本”;次子也补前十卷,人称“私家本”。原石刻后不久即毁。有重刻“新绛帖”及十二卷“伪绛帖”等,翻刻甚多。

绛帖前十卷的第一卷为诸家古法帖,第二卷至第五卷为历代名臣法帖,第六卷、第七卷为王羲之书,第八卷至第十卷为王献之书。绛帖后十卷第一卷为大宋帝王书,第二卷为历代帝王书,第三卷至第六卷为王羲之书,第七卷、第八卷为历代名臣法帖,第九卷为唐法帖,第十卷是唐、宋法帖。拓本尺寸每页纵25.6厘米,横20.7厘米。

故宫庋藏宋方楷旧藏本,存前十卷中的第九卷、第十卷及后十卷中的第七卷、第八卷,共两册,钤“方一轩”等印。此帖宋刻、宋拓、宋装裱,绝无仅有,贵为珍宝。

莫渔洋

北宋以后,嘉兴南湖畔逐渐建起了一批园林,如潘师旦园、高氏圃、南湖草堂、列岫亭、水心亭、乐郊亭等,其中的潘师旦园即是曾任嘉兴知府的书法家潘师旦所建。

历史上有关潘师旦的记载很少,他的字、号、籍贯、生卒年都不清楚。

明代丰坊《书诀》载:“潘师旦,官至驸马都尉。楷法清劲有骨。小楷临《宣示表》。”可知潘师旦是一个书法家,以楷书著称,其书法颇有钟繇《宣示表》的风格,而且,他还是皇帝的乘龙快婿。

元代赵孟頫的《会景亭记》中称潘师旦为“故宋尚书”,又说“初知秀州时”,则潘师旦应做过尚书,还做过嘉兴知府,是个不小的官员。赵孟頫对潘师旦的评价很高,说他“学而有以成其志,壮而得以行其学,归休而有以娱其老,既没而又有以遗其子孙”,连赵孟頫也佩服的人,想来应该不会是平庸之辈。

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卷十一:“近时有尚书郎潘师旦者,取官法帖中数十帖,别自刻石以遗人,而传写字多转失,然亦时有可佳者。”欧阳修称为“近时”,则潘师旦应与欧阳修同时代或略早些。

潘师旦生平中最为著名的,是他刻印了有名的《绛帖》。《绛帖》选帖范围是以《淳化阁帖》为基础而有所增删,汇集了宋代以前的历朝书法精品,因是潘师旦在绛州摹刻而成,故称为“绛帖”。

潘师旦虽非嘉兴人,却与嘉兴有着很深的因缘。

《崇祯嘉兴县志》卷五“古迹”:“潘师旦宅在县东一里。师旦仕宋为尚书,明为刑部尚书屠康僖公勋宅。”大学者沈曾植在其《海日楼题跋》中说:“宋拓《绛帖》跋潘师旦尝知秀州,有宅在城中,有祠在滮湖滨,其官为尚书。赵吴兴(即赵孟頫)应其二世孙文显之请,重书园匾,而为之记。周邠、陆蒙老、沈与求皆有诗,具郡志中。是《绛帖》与吾禾有缘,而前人乃无拈出者。”沈曾植很为《绛帖》与嘉兴有缘而高兴。现在,潘师旦在嘉兴城中的住宅、在南湖边的祠堂早已湮灭,但潘师旦的园林却可以从现在的会景园中依稀想见当年的风貌。

据史载,潘师旦在做嘉兴知府时,“爱秀之水深土膏,足以保富贵而遗阙后,遂有卜居终老之志。”后来一路青云直上,当上了尚书。他虽身居高位,却心存林泉之志,不到退休年龄,就解印而归,在嘉兴城东的春波门外建了住宅,以一偿当年卜居终老之志。接着,潘师旦在南湖边的南坞、渔淑等几十处“可以游观逸乐”的地方,略加整治,使之更加可观。并专门备了几条小船,可以沿流回溯,把几十处美景串起来。潘师旦还专门造了一个亭子,“筑土为堂,构木为亭,列树花果松柏榆柳于其前。良辰美景,载酒周游,沿回放浪。归则思于亭上,因名曰‘会景’。”这个亭子把数十处美景收于眼底,故名为“会景亭”。

“会景亭”在宋代时即是一大景点,同样是嘉兴知府的诗人陆蒙老在他的《嘉禾八咏》中,第一首即是《会景亭》:“清入栏干酒易醒,春风杨柳几沙汀。平沙抵得潇湘阔,祗欠螺峰数点青。”

北宋诗人张尧同在《嘉禾百咏》中同样也列入了《会景亭》,诗云:“有景道不出,须来此水滨。十分花鸟色,团作一亭春。”

明人考证,宋尚书潘师旦园在滮湖滨,中有南坞、海棠亭、白莲沼、桃花亭、红薇径、茶溪、仙鹤亭、芙蓉塘、白苧桥、渔溆十景,咸会于此,故名园。这从南坞到渔溆的十景,从景名就可知当时十分优美,可惜如今已无法恢复当年的旧貌了。好在现在南湖边有新建的会景园,也可凭此一发思古之幽情了。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