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做新时代的参与者见证者记录者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1-12-16

■温铁军

进入2021年的中国人,都在分享着一件大事——中国提前十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全国上下都在为脱贫攻坚顺利完成而感到振奋!就在这欢欣鼓舞的时刻,《扶贫纪事》一书应运而生。

邓小平同志在推进改革开放事业之初就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方针,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思想;但同时也明确了要在20世纪末全面消除贫困的大目标。他指出:如果我们的政策造成贫富差别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按照他的意见,我国虽然在1993年确立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应该在20世纪末最后的7年内解决全国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但1989年美国带领西方国家制裁中国,1990年外资全面撤出,致使20世纪90年代我国遭遇极为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连续发生赤字和通胀,同期还有数千万国企职工“下岗分流”和数亿农民“负担过重”;实际上不可能在财政占GDP比重过低的情况下于上世纪末完成脱贫任务。好在中国特色得以维持的客观经验是“一代接着一代干,不翻烙饼不折腾”。20世纪没有完成的脱贫任务不会被放弃,在新世纪中国经济形势转好的条件下,扶贫攻坚的历史性任务必须于2020年完成的要求,被重新提上国家决策的日程。

人们都知道世界上没有哪个发展中国家公开宣称要使绝对贫困人口完成脱贫,唯独中国,不仅敢于宣称,而且认真落实。人们都知道这个历史使命的完成,主要靠的是中国特色的举国体制:各级“一把手”签下责任状,使之成为各级党政部门的中心工作……然而,再有优势的体制也是靠人的努力来贯彻落实的。《扶贫纪事》一书就是如实介绍扶贫一线的工作人员,是如何不辞辛苦地做好帮扶工作的。

毛泽东同志说过,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脱贫攻坚工作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所谓讲得好,就是要通过生动感人的故事、丰富具体的细节,向世人说清楚、讲明白中国为什么扶贫,为谁脱贫,怎么脱贫,脱贫后怎么办?让世界更加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大逻辑,理解中国广大党员干部践行初心的博大胸怀和不辱使命的勇于担当。而这本书就具备了这样的要素。

此书作者刘纪昌是一名国家干部,也是一位乡土作家。在参与扶贫工作的同时,他坚持用文字记录帮扶工作中的点点滴滴,用心用情记录了他们的帮扶过程。《扶贫纪事》既是一部生动的纪实文学作品,也是一部了解认识农村问题的活教材,不仅有可读性而且有研究价值。

这本书就是他四年扶贫工作真情实感的客观记录。因为是亲身经历,讲的又是身边人、身边事,有悲有喜,真实具体,所以生动感人。书中既有走村串户、访贫问寒与贫困户的真情沟通,也有设身处地、实实在在对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具体帮扶;既有根据贫困村实际情况寻找产业项目、壮大集体经济的积极探索,也有对农村现状、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深入思考。该书让我们看到了扶贫干部扎根农村,扶贫扶志,助推产业发展,和群众一起战贫困、拔“穷根”、奔小康的真正作为,感受到了党员干部在帮扶工作中发挥的应有作用。全书不仅渗透着扶贫干部对贫困群众的真情厚意,也体现了党员干部的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追求,既能看到脱贫攻坚的成果,也可感到乡村振兴的任重道远。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脱贫攻坚任务完成之后,乡村振兴就提上议事日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把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解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讲话中还特别强调了“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这就尤其需要各级干部像脱贫攻坚驻村帮扶一样扑下身子,积极探索,做一个新时代的参与者、见证者、记录者。我也希望他们能像此书作者一样,用手中的笔书写出更多具有时代气息的好作品来,助推乡村振兴。

(作者系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